2019年2月2日
在我們村,沒有什么事是不能用一杯茶搞定的。如果不能,那就再喝一壺。
在村黨建服務中心里,有一個小小的“民生茶社”。村干部當起“店小二”,在為村民端茶倒水的同時,聽民聲、納民智、解民憂。村民們都喜歡到茶社來喝茶,有什么大事小情,就在茶葉氤氳里,喝著說著就輕松解決了。這是我們村的一個特色,這是一杯茶喝出來的治村智慧。
蔣健(右二)邊喝茶邊調解村民矛盾
說到茶社不得不提起它的“前世傳奇”。
2014年的一天晚上,我正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加班,碰到村民來反映征地補償問題。我立即召開村干部會議,很快就解決了。村民臨走時雖然高興,但也吐槽說:“我們白天來辦事,總是找不到人,你們干部不是出去開會就是入戶走訪。有沒有更方便的辦法?”
村民的“吐槽”讓我萌生了一個新想法。村里日間處理具體村務的干部少,碰上開會、網格巡查等,村民有應急的事無法得到及時處理。如此,我們何不執行夜間值班制度呢?想法一經提出,得到了村干部們的支持,老百姓更是叫好。晚上,大家看到黨群服務中心的燈亮著,就會習慣性地進來坐一坐,“夜間值班制度”逐漸演變成村民廣泛參與“夜間茶話會”。
群眾來了,不能干坐呀,總得給大伙泡杯茶啊。就這樣,夜間茶話會有了一個新名字——“民生茶社”。
小茶社里大民情。村里的事難有驚天動地的,在這個很小的“朋友圈”里,家長里短的新聞不斷,維護村莊和諧便成了“民生茶社”的重要功能之一。
今年,85歲村民談荷珍的養老糾紛一度登上了村莊“熱搜榜”。她育有兩男兩女,原由長子贍養且關系融洽。不料,長期待業、無固定經濟來源的幼女不久前突然提出,老母親由她來照顧,其他三兄妹負責出撫養費。兩個哥哥和姐姐都認為妹妹不講道理,引發了矛盾。村調解主任蔣燕峰知悉后,當天下午就聯系了老人所在的王圻岸村村民小組長劉桂珍等黨員干部代表,聚集到“民生茶社”商量辦法,隨后又到老人及其子女家中走訪,反復做工作,最終在村干部的見證下,談荷珍的4個子女簽訂了書面贍養協議,老人的養老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子女們也重歸于好。
小茶社里大智慧。“民生茶社”除了過年期間,全年不“打烊”,每天開得最早、關得最晚,是村里人氣最旺的地方。大家在這里說閑話聊家常,有時候還能聊出效益和實惠來。
去年,針對部分村民小組土地閑置、收益不高等問題,一些常來“民生茶社”喝茶的黨員們提出了一條建議:與其零散出租,不如將閑置土地集中起來,形成規模種植,通過“保底收益+二次分配”形式,帶動富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聽到這個建議,我召集村“兩委”著手開展可行性研究,并確定為年度惠民實事項目。2018年,首批流轉了8個村民小組、550畝基本農田,其中130余畝用于種植有機水稻,190余畝種植小麥,150余畝種植苗木,30余畝建設美麗小菜園,50余畝開展水產養殖。項目實施一年來,不僅村容村貌整潔了,還實現保底收益1000元/畝。二次分配的“新春大禮包”包括:為低收入群眾人均增加3000元補助金,每戶村民發放生態青魚1條,每位村民發放有機大米20斤,讓大家實實在在地享受到發展紅利。
誰也沒有料到,一個不經意的想法,一間面積不大的“茶社”,卻成了黨建主陣地,黨的政策方針、村里的重大事項,與每家每戶的獲得感連得越來越緊了,村干部的身份意識在矛盾調解、惠民實事中得到重塑,村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在日復一日中得到強化,這是我們村鄉村治理的自主創新。2017年年底,我們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蔡煒 張宇熠 整理)
來源:鄉村干部報
作者: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岑村村黨委書記 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