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浙江,堪稱一片熱土,到處迸發著勃勃生機:去年,浙江堅持15年力抓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捧得了聯合國“地球衛士獎”,舉世矚目;去年,浙江還成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范省……
全國學浙江,浙江干了啥?近日,由浙江省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發改委和省統計局聯合起草的《浙江鄉村振興發展報告(2018)》正式出爐,對全省鄉村振興的新進展、新態勢和新經驗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呈現。
揚長避短,融合跑出“加速度”
在以規模論英雄的傳統評價體系中,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浙江,難有競爭優勢和立足之地。但浙江人揚長避短,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高效生態。
以全國聞名的茶產業為例,浙江的種植面積不算最大,可畝均效益卻是最高的。還有像浙江的稻田養鵝、養魚、養蝦、養鱉等模式,都實現了“千斤糧萬元田”的目標。這些景象背后的奧秘在于,浙江農業不再是簡單種養,而是通過賦予生態涵養、休閑觀光、健康養生等多重功能后,走向了高附加值。
《報告》中,有一組數據最能說明高效生態帶來的巨大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讓浙江土地畝均產出高達676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平臺之一,浙江近千個現代農業園區,產業間融合聚合在這里尤為顯著,畝均產值超過1萬元,比周邊地區高出30%以上。
這種融合的“加速度”不僅體現在農業上,近年來,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文化創意、生產服務等新業態在浙江蓬勃成長,不同業態之間的融合、不同環節之間的互聯、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結同樣引人矚目。
浙江無法在農業規模上勝出,但山清水秀,十分適合發展鄉村服務業。以農家樂休閑旅游特色村(民宿集聚村)為例,截至去年底,已經建成1162個,床位近40萬張,床位數超千張的集聚村就有28個,全年接待游客4億人次,營業總收入超過427億元,帶動就業100余萬人,帶動農產品等銷售90.7億元。
融合發展需要人才也需要資金。去年,浙江“兩進兩回”態勢愈發明顯,共計吸引近萬家企業參與,投資超千億元。光一個臺州市,就引導1.3萬名鄉賢落實項目5200個,涉及資金160億元。鄉賢和資金的進入,將為浙江鄉村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奠定基礎。
困則思變,改革賦能促活力
農村發展的春天,是靠改革來激活的。對浙江來說,每一次飛躍,每一次成長,莫不是用改革創新的精神,破除桎梏,趟出的嶄新天地。
《報告》中,特別集中梳理了過去一年浙江各地在農村改革中涌現出的新做法、新經驗。
浙江嘉興是“三治結合”治理模式的發源地。由點到面,浙江實體化推進“三治結合”,去年,啟動善治示范村創建工作,培育“三治結合”示范點2000多個,呈現出“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評、事事有人管”的善治格局。
“最多跑一次”改革同樣發軔于浙江,現在,這項改革正向鄉村延伸,“鄉鎮前臺綜合受理,縣鄉(鎮)后臺分類辦理,鄉鎮統一窗口出件”政務服務模式實現了鎮街全覆蓋。去年,在深化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基層治理四平臺”建設上,浙江已建成縣級綜治中心89個,鄉鎮綜治中心標準化率95%,村級綜治中心試點全面推開。
除了在鄉村治理結構上的創新,浙江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上,加快推動農村改革從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向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轉變,從而釋放改革紅利。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浙江94個縣級單位均通過了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綜合驗收,頒證率達97.4%,農地抵押貸款余額31.9億元,已建成市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93個、鄉鎮產權服務平臺979個,累計交易3.3萬宗、交易額超100億元,農房抵押貸款余額205.2億元,業務量全國第一。
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任省委書記時親自點題,并部署的命題。據了解,省、市、縣、鄉四級農合聯已吸納會員6.6萬個,基本覆蓋全省較規范的涉農主體。
土地資源一直是浙江發展的瓶頸。為了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布局,去年,浙江創新性地推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計劃在三年內,啟動實施150個工程,整治和生態修復土地408萬畝。屆時,有望新增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2.3萬畝、耕地2.5萬畝,以及建設用地1.2萬畝,經整治修復后,耕地質量等級還可平均提升0.5-1個等次。
城鄉一體,住在鄉村幸福多
在浙江,住在鄉村正成為一種時尚。一方院落,窗明幾凈。茶余飯后,漫步村中,整個鄉村如同大景區,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夜晚時分,村莊廣場上,村民們早已跳起舞步。從文化到教育,從交通到醫療,公共服務的城鄉差距日益縮小。
農村公路上,浙江從“村村通”加速邁向“路路美”;行政村直接通郵全覆蓋,快遞鄉鎮網點全覆蓋,4G網絡行政村全覆蓋;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從設施建設基本全覆蓋,正轉向標準化常態運行……總之,民生服務越來越全,越來越優。
光有環境當然還不夠,關鍵得“錢袋子”鼓起來。浙江素來藏富于民,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302元,連續34年冠居各省(區),城鄉間、區域間、群體間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而幾年前,浙江的扶貧開發就從消除絕對貧困,全面進入減緩相對貧困階段,去年又專門啟動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同時加快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升,怎么樣解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此,浙江實施鄉村文化興盛行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農村文化禮堂為主陣地,推動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加快推動“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轉變。
去年,浙江再次新建農村文化禮堂3143家,累計建成11059家,加上全覆蓋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室,浙江已初步建成“農村30分鐘文化服務圈”。接下來,浙江還將加速普及鄉村數字文化服務。
有了這些文化陣地后,又該如何“活”起來?據了解,全省農村文化禮堂有個“服務菜單”,可系統提供文化、教育、科技、衛生、農業等1325項近3萬個“菜單”。去年,浙江送戲下鄉2.6萬場,送書下鄉260萬冊次,送講座展覽5000場次,開展“文化走親”活動1700場次。
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去年,浙江近千萬戶家庭參與好家風建設活動,有700余萬戶家庭參與立規立訓。許多地方操辦婚喪喜事,從過去講排場,到如今比文化,浙江的鄉村文化正呈現出潛移默化去舊俗、潤物無聲植新風的新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