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加快培養高素質鄉土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分類選育,精準定位鄉村振興“前哨兵”。采取自下而上、擇優推薦、組織考察、社會公示的方法,對縣域范圍內各類鄉土人才進行排查摸底,按照生產經營類、技能帶動類、社會服務類、電商興農類四個類別,精選種養殖能手、民間手工藝師、民間文化人才、農村電商創業者等鄉土人才,建立鄉土人才庫近萬人。以40個鄉鎮鄉土人才工作站為依托,建立縣鄉主管部門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遠教站點為抓手的鄉土人才培訓體系,每年培訓鄉土人才5萬余人次,讓鄉村振興“前哨人”強者更強。
廣搭平臺,精心打造鄉村振興“主戰場”。結合特色鄉鎮、“一村一品”創建工作,引導鄉土人才發揮“三帶”作用,將傳統技藝技能與現代科技、工藝裝備相結合,創辦特色企業,引領特色產業,打造出遠近聞名的“干花村”“盆景村”“多肉小鎮”“花木電商小鎮”等一批人才集聚、產業集群的特色鄉鎮和村居。選拔101名鄉土人才組成“科技村長團”,分派到產業需求相匹配的村(社區)掛任“兩委”副職,創辦、領辦項目117個,成立專業合作社26個、協會7個,帶動農民創業4850人、就業2萬余人人,其中貧困農戶2千余人。
鼓勵激勵,精準壯大鄉村振興“主力軍”。在農業龍頭企業成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引進農業技術專家21名,為鄉土人才提供“點對點”“面對面”指導,幫助鄉土人才快速成長。縣財政設立5000萬元鄉土人才專項發展資金。將領軍型、中堅型鄉土人才納入縣高層次人才培養范疇,三年培養期內給予每人每年最高3000元圖書資料補貼。推出“人才貸”“電商貸”“創業貸”等金融產品,幫助近3000名鄉土人才實現創業夢。建立鄉土人才、入黨積極分子雙向培養機制,已培養286名鄉土人才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吸納5837名黨員成為鄉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