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在大棚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
2018年3月,我被選派至沈陽市遼中區冷子堡鎮黃東村任第一書記。初到這個村,就被村莊落后的面貌嚇了一跳:村部破敗、土路顛簸,村民們對我客氣又冷淡,不時還能聽到幾句風涼話。“這市里來的年輕領導,就是‘走一走看一看,回到單位好交差’。”“機關干部不懂農村工作,有事找他也是白說”。我當過兵,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兒”,聽到這些話,我暗下決心,非要干出個樣子,讓村莊大變樣,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村民接受我、認可我。
經過走家串戶調研,我發現黃東村的主導產業是養魚,卻處在市場銷售鏈的最低端,錢都給魚販子掙去了。要想提高村民收入,就得改變現狀,打造自己的產業品牌。于是,我利用現有的國家地理標識產品——“遼中鯽魚”,建立了黃東村集體公司,注冊了“黃東吉魚”品牌,并利用線上線下多渠道宣傳銷售,僅兩個月時間,“黃東吉魚”線上線下累計銷售額達到8萬多元,改寫了黃東村過去3年沒有經濟收入的歷史。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還與沈陽市家政協會簽訂了《三年幫扶合作協議》,由市家政協會進行家政、育兒嫂、護工等專業技能免費培訓,組織學員參加市人社局的國家專業技能考試,通過考試后免費安排就業。這種不花一分錢就可以學到技能、找到工作的培訓,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目前,培訓班已舉辦兩期,參加培訓的103名村民中有61人通過考試順利就業,其中40余戶低收入家庭實現增收。
以前,我習慣了早九晚五的工作節奏,到村后就變成了五加二、白加黑。考慮到黨員和村民白天外出打工或下地干活,村里開會時間一般在晚上7點之后,散會后再沿著鄉村黢黑黢黑的夜路開車回到鎮上的宿舍,有一次差點撞到路邊的樹上。
有一次,村書記安排在下午3點開會,5點多的時候村主任就提醒大家抓緊時間,說別讓劉書記開夜車回去,不安全。散會后,好幾位黨員出來送我,馬大爺拍拍我的肩膀說,“劉書記,回去開車慢點。以前我們考慮少,以后會議還是盡量白天開,這樣你回家才安全。”突然間,我感覺那晚“回家”的路特別亮,心里也特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