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雙廟鎮按照“黨委統籌、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社會參與”模式,創新形成“443”工作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一村一品”“一村多業”,全鎮12個村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
堅持組織推動,“四抓”機制壓擔子。該鎮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體部署、一同推進。建立“書記抓”機制壓責任。該鎮成立黨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實行項目化推進。村黨組織書記全部簽訂集體經濟發展責任狀,做到任務清、責任明。建立“系統抓”機制明方向。該鎮堅持“一盤棋”思想,科學編制發展規劃,根據立地條件將全鎮12個村劃分為“兩區一帶”(農產品中心區、鹽堿地改良區、旅游經濟帶),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差異化發展村集體經濟,確保發展定位符合實際,發展方式科學合理。建立“協同抓”機制強合力。該鎮堅持定期與包聯單位及財政、農牧、扶貧、旅游等涉農涉牧部門召開聯席會議,解決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統籌力量抓好推動。建立“從嚴抓”機制嚴考評。該鎮把集體經濟作為村黨組織書記“比武爭星”的“硬杠杠”和年度目標考核、黨建述職評議、評先選優重要內容,與村干部績效報酬掛鉤,形成“千斤重擔人人挑、個個頭上有指標”的格局。
突出分類施策,“四型”模式促發展。該鎮認真學習借鑒市委組織部《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案例選編》,借鑒兄弟鄉鎮好經驗好做法,拓寬發展思路,探索出四種增收模式促發展。集體創業型。鼓勵引導村黨組織牽頭領辦專業合作組織或協會、“農字號”企業等,帶動群眾致富、集體增收。比如,二支村投資200萬元建設醬菜廠,村集體控股75%,農戶入股占25%,產生紅利按股份分成。村企合作型。鼓勵村集體與企業合作經營或合資生產加工,助推產業發展。比如,五一村和五豐村與恒園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發展肉牛養殖,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10萬元。盤活資源型。鼓勵村集體以入股、租賃、流轉等方式,合理開發利用集體現有的耕地、林地、濕地等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比如,繼豐村依托國家河套森林公園大力發展林下養殖,村集體每年增收6萬元;富民村通過出租土地、參與管理等方式,與藝熙綠色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養殖紅公雞和蛋鵝,村集體每年增收5萬元。項目帶動型。該鎮整合農牧、扶貧、“一事一議”等項目資金,捆綁使用、集中發力,做到投資一個、見效一個。比如,尖子地村利用自治區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建成糧食烘干塔,當年實現增收10萬元。
注重激勵約束,“三好”標準強監管。該鎮加強村集體經濟管理使用全程監督,確保民主管理、公開透明。堅持分配好。該鎮及時制定《雙廟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激勵辦法》和《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等制度,對年度集體經濟經營性純利潤達到10萬元及以上的村,按純利潤的10%提取報酬作為獎勵,激發村干部帶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運行好。該鎮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推行村民小組網格化“微治理”,凡涉及集體土地出租、資產處置、大額資金使用、公益事業建設等事項,按程序聽取群眾意見,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參與、全程監督,及時公開結果,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堅持管理好。該鎮健全完善“三資”管理制度,每年定期開展1次村集體經濟審計,推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保障集體資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