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善于經營養殖業的周莊人正處于脫貧奔小康的關鍵時期,大家伙憋著氣鼓著勁,在幫扶單位的幫扶下,朝著自己的小康夢奔跑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寧夏彭陽縣新集鄉周莊村的青貯玉米迎來豐收。去年雨水好,一人多高的玉米遍布在這片熱土上,青貯收割機忙碌在田間地頭。甘肅、寧夏交界處南塬上機器轟鳴,5000畝高標準農田承載著周莊、大伙兩個剛剛脫貧出列村莊的夢想。
天高云淡的日子被一場大雪覆蓋,冬天已然來臨,這絲毫阻擋不住新集鄉上趕集的人群,大家三五相約、拉牛趕羊,好不熱鬧。近期肉禽價格上漲,養殖戶人人臉上洋溢著濃濃的笑意,談論著自己喂養的牛羊能賣個好價錢。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要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號角,到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老百姓滿懷信心,鉚足了勁兒,村上少了曬太陽拉家常的身影,多了匆忙的腳步。
伴隨初升的太陽和公雞打鳴聲,周莊村雙泉組村民臺舉和媳婦楊滿花匆忙吃完早飯,推著滿滿一車牛飼料進入牛棚,看著今年上半年從甘肅武威買來的5頭小牛犢,夫妻倆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旁邊圈棚中的8頭牛犢長勢良好,其中3頭已達到出欄標準,前兩天牛販子每頭給了兩萬元的價,臺舉都沒舍得賣掉。去年,經過縣、鄉產業驗收后,政府補貼了5000元,他家又新建了一棟牛棚,用于單獨圈養牛犢。以前大牛小牛都圈在一個棚,小牛犢不長膘,現在好了,可以分開圈養了。新棚中的小牛犢伸出長舌卷起草料送入嘴里,眨巴著眼睛細細咀嚼著。
現在的日子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過去,臺舉家最多只有兩頭耕牛,幾乎一年到頭都綁在地頭上。后來,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了,臺舉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里來了扶貧工作隊,還給臺舉爭取了農機購置補貼、惠民貸款,猶如一場及時雨,解決了他想要擴大養殖規模的燃眉之急。如今,他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危房改造政策又讓家里蓋上了嶄新的磚瓦房,兩個孩子都在村里的小學上學,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夕陽余暉照在金黃色的玉米垛上,村里升起了裊裊炊煙,勞碌了一天的村民開始生火做飯。辛俊山的媳婦仔細梳理著自己羊圈里的羊羔子,像對待自己孩子般溫柔,13只母羊和4只小羊羔毛色锃亮。辛俊山開著三輪農用車,滿載而歸,“老婆子,你咋還沒有做飯去,在羊圈里糊弄啥呢”,人未到,喊聲先到。“我琢磨著你還得會兒”,媳婦邊答應邊往灶房走。辛俊山放好車,把掰回來的玉米碼到玉米垛上,擰開水龍頭洗了手,聞著灶房飄出的肉香味走了過去。幾年前,辛俊山小兒子得了病,腳上肌肉局部壞死,他領著孩子到處求醫,家徒四壁,被村上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健康扶貧減輕了看病負擔,住院費用能報銷90%,又貸款5萬元搞起了養殖,兩個兒子也經人介紹到上海務工去了,在水務公司工作,一年能攢四萬多元。老兩口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日子有了盼頭,精氣神也提起來了。
另一邊,解思明關上門市部的鋁合金門,開著小轎車往周莊村趕。家里養著10箱中華蜂,最近他得放下店里的生意,回去收蜂蜜。這兩年,家鄉生態環境改善了,滿山遍野不知名的山花煞是好看,也為蜜蜂提供了優質的蜜源。今年蜂蜜產量也不錯,一箱保守估計能產40斤左右,一斤拿到新集鄉上能賣100元。解思明計劃貸款五萬元,繼續把中華蜂養殖規模做大做強,一年最少也能收入十萬左右。
2014年,周莊村有366戶1251人。2015年至2016年,通過異地移民搬遷把一部分人家搬遷到黃河灌區和縣內移民點,年輕人就近在附近的工廠打工。周莊村現有291戶101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其中122戶經國家、省、市三級驗收脫貧。2018年12月,周莊村整體隨彭陽縣脫貧出列。2019年是脫貧鞏固年,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善于經營養殖業的周莊人正處于脫貧奔小康的關鍵時期,大家伙憋著氣鼓著勁,在幫扶單位的幫扶下,朝著自己的小康夢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