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姬磊被中衛市扶貧開發辦公室選派到沙坡頭區常樂鎮黃套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從那時起,他由一名扶貧干部成了村民眼中帶領大家致富的“領路人”。履職以來,他以民為本、為民解困,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抓黨建促扶貧,用實實在在的扶貧之舉,為群眾帶來真真切切的幸福,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扶貧是責任 脫貧是決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到黃套村的第一天,姬磊就向村書記了解黃套村的基本情況,為摸清村里建檔立卡戶的情況,他請村干部帶他入戶走訪、摸實情,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惱話。為拉近駐村工作隊和群眾的距離,方便與群眾的聯系,他制作印發“便民服務聯系卡”,及時收集群眾反饋的問題,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黃套村人均耕地少,缺乏立村富民的主導產業,針對這一現狀,姬磊及時組織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一起討論脫貧攻堅發展難題,認真分析貧困根源,確定發展目標,統一村干部思想,明確“工作為什么”和“工作怎樣干”的問題。通過深入研究和多方考察調研,依托村集體未利用荒地,劃定53畝土地,配套節水灌溉設施、架設圍網,引進新疆薄皮優質核桃,為全村探索致富發展新路子。
引“活水”促發展 拔窮根自“造血”
姬磊深知,只有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和支持他們發展產業和自主創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實現穩定脫貧。姬磊立足村情實際,將“兩個帶頭人”工程作為破解農村基層黨建難題和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依托合作社資源優勢,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的發展思路,實現了肉牛、養殖和青貯種植規模化發展。截至目前,黃套村飼養肉牛500余頭、羊3000余只,種植青貯2000余畝。為充分發揮大戶帶動作用,姬磊當起了“紅娘”,做起了牽線搭橋的工作,動員村上13個貧困勞動力到澤源合作社就近務工,年人均收入增長了4000余元。
要駐在村里 更要“駐”進村民心里
建檔立卡戶孫兆蘭老兩口年事已高,兒女不在身邊,突發急性腦梗,右側身體基本失去知覺,行動困難,精神萎頓,姬磊得知后,第一時間送孫兆蘭去醫院治療。事后,孫兆蘭的兒子滿是感激,握著姬磊的手“我們不在父母的身邊,多虧你及時發現,不然后果不堪設想,真心感謝”。
建檔立卡戶李鋒祥因煤礦事故高位截癱,臥病在床長達12年,妻子童升琴悉心照顧不離左右,全家收入僅靠低保、殘疾補貼、臨時救助等民政扶貧資金維持,姬磊了解情況后,協調安排了打掃村部衛生的公益崗位給童升琴,不僅不耽誤照顧病人,每月還多了一份固定收入。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千好萬好不如群眾說好。從摸索前行、向人請教,到自我總結、不斷提高,在這一年多的工作、生活中,姬磊感受頗深:“有利于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傷害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與群眾打交道,不僅要真心,還要細心,更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