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牛軋糖。
村里打造的民宿。本報記者 張多鈞 攝
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用針線密密納成的鞋底,鄉愁是父親用報紙卷上旱煙蹲在院子陰涼處的悠然自得,鄉愁是我們兒時只有在春節才能吃到的牛軋糖。
牛奶的醇香,夾雜著花生芝麻炒熟的清香,彌漫在冰嶺山村,這種味道是最熟悉的牛軋糖,也是鄉愁的“味道”。
暖春四月,走進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冰嶺山村牛軋糖手工作坊,工人們正在制作準備參加展會的牛軋糖,加熱融化棉花糖,加入奶粉攪拌,再加入事先炒好的花生芝麻,攪拌均勻,倒入模板冷卻,切割包裝……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
牛軋糖手工作坊負責人李守艷說:“去年,我們借助鄉村振興戰略,與冰嶺山村合作,建起了牛軋糖手工作坊,帶動村里貧困戶增收,手工作坊牛軋糖可以定制,也可以一家人帶著孩子進行體驗式制作。”
牛軋糖手工作坊是旅游扶貧項目,2018年7月作坊購置生產設備以及購進原材料,確定首批工人,開始試生產,主要生產純手工牛軋糖,因其口味正宗,不僅有傳統花生味、蔓越莓味,還有獨創的麥香味,深受周邊市民喜歡。
今年50歲的村民李先花,是冰嶺山村的建檔立卡戶,自從一次車禍后,李先花就干不了重活,家中收入全靠一點薄田和丈夫外出打工,如今她也有了一份工作,手工作坊里包裝牛軋糖。“有訂單的話我就會過來,雖然收入不多,但補貼家用完全夠了,最起碼比家里坐著強。”李先花說,工作很輕松,這幾天她正在學習如何制作牛軋糖,這樣她的收入就會增加一些。
牛軋糖手工作坊僅僅是冰嶺山村鄉村振興的“鳳毛麟角”。冰嶺山村依托便利的交通、優美的風景,構建了平安區“三合”田園綜合體旅游扶貧項目,該項目由三合鎮人民政府和青海海平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打造,立足于冰嶺山村,并向周邊相鄰的西村和東村輻射,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運作+農戶自主型參與”的模式。
“項目立足于冰嶺山村,通過規劃游客服務中心,依托冰嶺山藥水臺景區、卓倉藏族民俗文化體驗區、民俗民宿體驗區、農家美食體驗區,充分利用環境、自然生態、民俗文化資源,強化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服務配套,著力構建‘一村一品、一線一景’的特色鄉村旅游。” 青海海平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守艷說。
去年,冰嶺山村與青海海平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合作,調整種植結構,成立合作社,村民入股分紅,種植13.33公頃金花葵,成為平安區“三合”田園綜合體旅游扶貧項目的組成部分。
村民嚴永順告訴記者,2018年村子就試種過金花葵,其不但具有極高的藥用、食用和觀賞價值,而且適應性較強,平安地區可種植。“種植金花葵農民也省心,因其自身不招惹蟲害,種植成本也很低,到了夏天花一開,也可以成為我們村的‘花海經濟’,今年還將繼續種植。”
對于如今都市上班族而言,鄉村游是不二之選,兩小時的車程范圍內,帶孩子走進田野鄉間,親近大自然,回味鄉愁的“味道”,這樣正能量滿滿又性價比較高的旅行安排,正迎合了現代家庭的出游需求。
針對此類人群,冰嶺山村規劃出2.07公頃土地,建設野外素質拓展培訓基地,基地內設備齊全、環境怡人,舉目望去高空訓練場、野外生存訓練區、環保安全教育區等一應俱全,在此游客不僅可素質拓展、娛樂還可進行青少年主題培訓學習。
鄉村旅游的火熱引起了無數旅游人的關注,旅游產品越來越多,但是更多的鄉村旅游缺乏專業的規劃策劃,看見什么就模仿什么,產品總卻讓人感覺“似曾相識”,平安區“三合”田園綜合體旅游扶貧項目,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