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從零起步,年底收入就達7.5萬元,今年將翻倍!”說起村集體經濟增幅,山東濟寧泗水縣圣水峪鎮東仲都村黨支部書記李保玉難掩激動。東仲都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濟寧市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的一個縮影。目前,濟寧市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額達到12.1億元,村均19.2萬元。據濟寧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年底將全面消除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薄弱村。
針對多數集體經濟薄弱村缺資源、缺路子等問題,濟寧市成立了集體經濟“消薄”專項推進組集中攻堅,從組織、農業、財政、科技等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統籌指導縣、鄉黨委精準施策,推進增收項目。一是開展全面“三資”清查。通過賬內賬外“查資金”、實地勘察“查資源”、賬目核實“盤資產”,對造成集體利益受損的合同、協議等進行集中整治、競標重簽。嘉祥縣老僧堂鎮大靳村一舉清理收回少數農戶耕種的“五方地”36畝,重新公開招標租賃,年均增收3.7萬元。泗水縣圣水峪鎮鹿鳴廠村將被侵占的集體資產資源重新發包,增收9萬余元。二是連片打造“美麗經濟聯合體”。任城區選取產業基礎較好的村作為中心村,指導帶動周邊7至8個薄弱村共同發展,通過財政支持建設經營性大棚、種植(養殖)基地出租、入股分紅等形式增收。該區共建設25個示范片區項目,覆蓋184個村。三是采取合作社托管模式。金鄉縣依托本地大蒜產業優勢,組織胡集鎮77個村與京信合作社簽訂協議,將轄區內耕地通過半托管服務交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村集體按8%收取服務費,平均每村增收8萬余元。目前,該種模式已擴展到全縣300余村。兗州區小孟鎮組織梁家村等5個村,集中流轉土地3000畝,種植丹參、葛根等中藥材,村民以土地入股,集體和農戶1:1分紅,村均年增收5.4萬元。四是抱團發展飛地經濟模式。微山縣韓莊鎮實施多村聯合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項目,在多義南村收儲土地上集中建設日光溫室20個,所有權分屬22個村,種植反季蔬菜等農產品,發展采摘、觀光、休閑農業綜合體,村均增收3萬余元。
濟寧市還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縣、鄉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