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陜北安塞,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黃土高坡上,一群白頭巾、白衣、紅飄帶的壯漢,塵土飛揚,靈動身影,鼓聲震天,氣吞山河。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不僅是著名的“腰鼓之鄉”,還是繪畫、剪紙、民歌、曲藝之鄉。當前,這里正以鄉村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奮力勾畫一幅鄉村振興圖景。
“鄉村振興要實現‘農村新、農業強、農民富’,必須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特產品后整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多方面推進?!卑踩麉^委書記任高飛說。
“一村一品”振興農村產業
實現鄉村振興,是安塞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安塞整體提升的內生動力。2018年以來,安塞區大力實施“農畜富民”戰略,通過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示范鎮、示范村建設,補齊粗放型結構、規?;潭炔粔?、市場化程度不高的短板,讓農業、畜牧業真正成為安塞的特色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沿河灣鎮賈家洼村日光溫室大棚里卻是春意盎然,3萬多株香水百合香氣襲人。“現在,這棚百合已經訂購一空,都將銷往全市各地,預計全年純收入可達10多萬元?!被ㄅ镏魅送跏澜苄Φ煤喜粩n嘴。
“2018年,全區引進鮮花品種4個,有玫瑰、非洲菊、百合、康乃馨,種植面積約50畝,年產鮮花可以達到300萬-350萬枝,基本能滿足市區及周邊各縣區需求,就目前的行情來看,種花比種菜的效益基本能翻一番。”安塞區蔬菜局局長常玉兵告訴記者。
走進金明街道辦西營文化村塞北牧場,十余只湖羊正在“腰鼓樓”里悠閑地吃草,還有多只在“跑場”上曬太陽。這些外形像腰鼓的建筑就是它們的“羊圈”,吸引許多游客的拍照。
2018年以來,安塞區通過調整全區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壯大養殖基地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建設了一批“塞北牧場”,提升村民收入。
“養山羊每年每只最多收益300元,用肉用綿羊替換山羊,每年每只羊的收入能達到近千元,而通過產業的后整理深加工之后,農民的收入能在這個基礎上增加5倍?!卑踩麉^畜牧局局長盛小云介紹。
據了解,2018年安塞區已建成塞北牧場5個,新建、改造家庭養殖場510個,新建大棚569座、弓棚593座;同時引進湖羊8100只,羊子存欄21萬只,人工種草4.95萬畝,發展香菇268.2萬棒,新建矮化、短枝蘋果園10736畝。此外,安塞生物有機肥廠、4.0智能選果線、冷藏庫等農畜業深加工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山地蘋果產地交易中心、蔬菜分級包裝點、30萬噸肉羊屠宰及精深加工廠也在有序推進。
生態宜居夯實農村基石
行走在安塞新農村里,清風拂面,鄉村風景猶如一幅幅徐徐展開的美麗畫卷呈現在眼前:一幢幢房屋錯落有致,鄉間硬化路干凈整潔,河水從村前緩緩淌過,忙碌的村民們奔走于田間地頭,歡聲笑語回蕩在鄉村。這是一幅幅生態文明的鄉村美景圖,訴說著鼓鄉農民的幸福生活……
安塞區按照“綠色進村、花帶上路,園林進城”的戰略,以分區、分類、分步實施為原則,大力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同步推進,力爭將鄉村建設成為生態美、產業強、群眾富的農村生態綜合體。
“村容整潔美麗了,人的心情也變好了。”在安塞區招安鎮龍石頭村廣場上曬太陽的村民宋占亮說,“現在大家都自覺履行《村民衛生公約》,看著這么干凈的家園,幸福感倍增?!?/p>
在宋占亮家里,經過改建的水廁屬于三格式化肥池,經過密封、厭氧、發酵,可以將糞液回收利用到田地里?!罢嬲龅搅恕仕涣魍馊颂铩!彼握剂列χf道,“水廁干凈、衛生。我們的生活也像城里人一樣啦!”
廁所革命是安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頭戲”。2018年,安塞區11個鎮街計劃旱廁改水廁3600戶。除此以外,安塞區還將水污染治理與廁所革命結合起來,對區域內所有沿河修建的廁所進行了拆除,從源頭杜絕糞便直排、滲漏、滿溢,改善了河道水質,提升了人居環境質量,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
“以前村里環境不好,日子過得都沒有精神頭,這些年村里的產業興旺了、農民腰包鼓起來了、環境越來越好了,心里也越來越敞亮了?!饼埵^村黨支部書記劉占飛說。
傳統文化點亮農民生活
安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8年,安塞區按照“文化輸出、旅游導入”和“文化養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圍繞腰鼓、民歌、剪紙、繪畫、曲藝等民間文化“五張名片”,統籌推進“文化+旅游+農業+精準脫貧”深度融合發展,有效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投資6000余萬元,重點打造“三村一園”,建成了“千人腰鼓”表演村、“東方畢加索”繪畫村、“陜北信天游”大舞臺3個文化產業村和高橋南溝生態農業示范園,還建成了化子坪鎮小南溝、金明街道徐家溝等5個集垂釣、燒烤、水上娛樂等為一體的生態山莊。
提起文化村建設為群眾帶來的好處,安塞當地資深腰鼓手陳丕亮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打腰鼓沒有固定時,收入也不固定?,F在好了,馮家營千人腰鼓村每晚都有演出,前來觀看腰鼓表演的人絡繹不絕。表演者基本上是附近的農民。政府每月給腰鼓手發工資,男性2800元,女性2300元,另外每場表演還有20元的補貼,算下來每人每個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除了演出和排練之外,這些農民還可以各自在家干活,解決了以前外出不能顧家的矛盾。安塞腰鼓教練領隊韓磊也表示,文化村的開展吸引力很多外出打工人的“回流”。
“我也成了上班族了!”說話的是在馮家營文化村景區當保安的貧困戶米良成,他因妻子腦梗留下后遺癥,需要人照顧,放棄外出打工,選擇在家門口工作,實現“上班”照顧妻子兩不耽誤,每月工資2000元。此外,他還在村田園農場打零工,家里的光景也越來越好。
據了解,馮家營村的25戶貧困戶全部入股到安塞區白坪新時代文化旅游開發公司,每年享有2000元保底分紅。2018年8月10日,公司第一次分紅當日,拿著2000元分紅的貧困戶高萬偉說:“感謝政府,為我們謀了好出路,讓我們農民變成股東?!?/p>
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接待游客206.6萬人次,同比增長154.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06億元,同比增長301.5%,直接帶動貧困群眾350人,年人均增收達4.2萬元以上,間接帶動貧困群眾2420余人,年人均增收82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文農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安塞群眾享受到了鄉村振興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