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沙湖村,只見滿田的葡萄架,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村民整齊的院落墻壁上五彩繪畫格外醒目,村部標有“小壩——沙湖村”的鄉村公交車一字排開,在“農民網吧”,村民上網看電影、查資料……
這里便是中國葡萄第一村——青銅峽市邵崗鎮沙湖村。沙湖村的老一輩村民大多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響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號召,從北京來這里安家落戶的,他們已經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寧夏人。現任沙湖村黨支部書記的潘鑫,就是寧夏的“北京三代”。
“當年爺爺奶奶、父母從北京來做支寧青年,在塞上寧夏沐風櫛雨,把青春貢獻給了腳下的土地。作為第三代,我要繼續把寧夏建設得更美麗。”繼承祖輩吃苦耐勞的精神,潘鑫在2004年前就是沙湖村的種植大戶,由于踏實肯干,產業發展好,2004年被推舉為沙湖村黨支部書記。
沙湖村原來集體經濟薄弱,村里衛生臟亂差。“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班子強不強,關鍵在班長。大家選我為村里的‘班長’,我就要為村民辦實事,帶領大家致富。”潘鑫一上任,就對村民做出承諾。
圖為潘鑫(右)指導村民科學管理葡萄苗
由于潘鑫是種植大戶,經常到外面跑銷路見多識廣。他看到批發市場的葡萄一斤能賣3元,而沙湖村的小麥一斤只能賣6角,心里不是滋味。“我們村的土壤、氣候都適合種葡萄,別人能種我們也能種。”潘鑫決定試種50畝葡萄,他動員自己的親妹妹、舅舅跟自己先干起來。第一年由于不懂技術,50畝葡萄只成功了一半,村民取笑他、說風涼話的人不在少數。不氣餒的他從新華書店買書,利用別人打麻將、喝酒的時間鉆研,搞懂了葡萄種植技術,然后手把手教給自己媳婦,讓媳婦再教其他村民,一時間,田間地頭都是討論葡萄種植的村民。
時機成熟了,2005年,潘鑫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倡議家家戶戶種葡萄,村里成立葡萄種植合作社。“咱們沒種過這玩意,能掙錢不?”不少村民表示反對。潘鑫拍著胸脯保證:“我給大家落實苗子補助、跑市場,掙不到錢大家趕我走。” 為了說服大家,潘鑫把社員呼啦啦都拉到葡萄園里,讓村民親眼看著成熟的葡萄如何被賣出去,看到商販把大把的鈔票交到潘鑫手中,大家懸著的心才落地。這時,恰逢青銅峽市推廣葡萄小鎮建設 ,政府一畝田補貼900元,村民們紛紛轉種葡萄。
為了幫村民選好種植點,潘鑫成天泡在地里調田、拉線、丈量,有時忙得顧不上吃飯。有幾個村民因為不同意種葡萄,還故意在葡萄下種前的晚上悄悄撒上小麥種。潘鑫得知此事后,便帶著村干部和衣睡在田埂上,24小時守護葡萄地。為了種好葡萄,潘鑫帶頭成立了沙湖村莊戶人果蔬專業合作社和葡萄種植協會,協會按照支部引領合作社組織、黨員包戶示范帶動、 農戶參與的模式,成立了5個黨小組,形成產前培育、田間管理、宣傳銷售等一條龍服務體系。對技術上的難關,潘鑫主動聯系市林業局的人員,手把手地傳授。
“村民最怕啥?最怕辛苦種出的果子沒人買。”對此潘鑫深有體會。2008年沙湖村種了1000畝釀酒葡萄,當年結了近1萬筐葡萄。怎么把這1萬筐葡萄賣出去,潘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趕到銀川市張裕葡萄酒公司跑銷路,由于等待收購的人特別多,得連夜排隊,潘鑫就和村會計在水泥路上睡了四個晚上。十月初的天氣,天寒露重,40來歲的潘鑫關節不好,常常睡到半夜疼醒。但一想到鄉親們的期盼,硬是堅持了下來,終于將葡萄全部賣出。
經過努力,沙湖村的葡萄終于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批發供不應求,當年沙湖村人均純收入突破8000元。葡萄出了名,潘鑫又琢磨著怎樣提高品質。他們引進戶太八號、巨玫瑰、金手指等幾個新品種,種植效益大幅提高。2018年全村葡萄產值165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1.5萬余元,占村民總收入的85%左右,大家都親切地稱潘鑫為“葡萄支書”。
冬天是農閑的時節,但潘鑫卻想方設法讓“農閑變農忙”。他組織農民講習所,請專家講解葡萄病蟲害的防治辦法;動員村民開展好婆婆、好媳婦評比活動,把評選結果張貼在告示欄。如今,沙湖村早已華麗轉身為“全國文明村”。而潘鑫仍在努力,“我要繪就美麗和諧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