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蒙蒙細雨中,陜西省華陰市岳廟街道沙渠村顯得格外幽靜。
放下一束鮮花,王江濤站在老書記吳抗美的墳前,深深地鞠了三個躬,一幕幕往事又涌入腦海。
王江濤在果園和村民一起勞動
2017年4月,義無反顧地離開機關駐村擔任第一書記,是王江濤這輩子做過的最勇敢的決定。
“咱村情況復雜,做群眾工作既要帶著感情,也要帶著腦子。”一到村,老書記吳抗美就把村情給王江濤捋了一遍,基礎差、底子薄、糾紛多是他對沙渠村的最初印象。
沒幾天,村民老賈就因爭貧困戶名額鬧到了村部,王江濤先向老賈講明利害、平息爭議,又去老賈的單位核實情況,當把每月近4000元的收入證明放在老賈面前時,他不吭聲了。
“好小子,有兩下啊。”老書記對王江濤豎起了大拇指。
隨后,在兩人的默契配合下,最艱難的貧困戶識別工作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評議”的程序順利完成。張榜公示那天,村民們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心服口服。
憑著一股子沖勁,王江濤先后多方爭取45萬元資金翻修了村黨群服務中心,硬化了活動廣場,又健全了村里的議事機制,沙渠村的各項事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然而,一直默默支持他的老書記身體卻亮起了紅燈,被醫院診斷為骨癌。
“咱村的這副擔子就交給你了。”病榻上,老書記把他未竟的遺憾一一囑托給王江濤。
“你放心,我全力以赴!”王江濤強忍悲痛,許下承諾。
2018年7月31日,老書記走了,王江濤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王書記,你快去看,老楊家開始挖地基要蓋房了。”“這咋行,走,去看看。”
老書記去世沒幾天,村民老楊動起了在自家耕地上給兒子蓋新房的心思,王江濤深知此風一開,后果不堪設想。
“去年咱就講過了,耕地上是不允許蓋房的,就算蓋起來了,到時候也要被拆除,為啥現在又要蓋?”一見面,王江濤便問老楊。
“我在自家地里蓋房,礙著你們誰了!”老楊油鹽不進。
“算了算了,你管那么多累不累?”有人勸王江濤。
“要是老楊砸進所有積蓄蓋了房,到時候被拆了,讓他一家子怎么活?”王江濤眉頭緊鎖,多次上門擺事實、講道理,老楊終于聽了進去。
這件事后,王江濤廣泛征求民意,重新制定了村規民約,并為村里的每一名黨員設崗定責。在村委會會議上,他定下了一條規矩:凡是群眾反映的問題,能解決的要立刻解決,解決不了的就集體開會研究,務必朝著解決的方向努力。在他的帶領下,沙渠村當年實現了“零上訪”。
“老書記,這個攤子,我穩住了。”夜里,王江濤打開舊文檔,對著熟悉的名字說道。
沒有像樣的村集體產業一直是王江濤的憂心事。為了讓村民增收,去年冬天,他提議把閑置的兩個舊魚塘改造成集垂釣、餐飲、果蔬大棚于一體的產業園,可項目還沒定下,一場疫情又讓他忙活了兩個多月,無暇顧及此事。今年3月,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在解決了資金短缺和取水不便兩大難題后,承載著全村希望的50畝產業園終于動工了。
“園子里既可以垂釣、也可以采摘新鮮果蔬,玩累了還可以吃飯,村民們只要在家門口掙到了錢,我就不信還往外跑。”5月16日,產業園運營當天,王江濤信心滿滿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精心管理,產業園發展勢頭良好,現在每天平均接待七八十位游客。
8月7日,暴雨初歇,王江濤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到產業園里查看魚池水位。
“今天立秋,晚上家里燉肉,要有時間的話就回來吃。”忙到中午,妻子打來電話,王江濤“哦”了一聲,忽然又想起了什么,掛斷電話,他就近買了一束鮮花,來到那個熟悉的地方。
“前年立秋前你走的,我知道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村子,這兩年咱村修路建渠、改造電路、發展產業,村里的變化如你所愿……”在老書記墳前,王江濤交上了自己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