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添澤村委會出發,大約經過半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伏龍村。伏龍村因山勢險峻,背靠國際性候鳥遷徙通道鳥道雄關隆慶關,左鄰龍山,右倚虎山,村內分別建有龍寺和虎寺,小溪將村子一分為二,村民分別居住在龍山和虎山下,村名由此而來。伏龍村海拔1800多米,是個純彝族聚居的山區彝族村寨,全村有123戶566人。
近年來,伏龍村在精準扶貧政策幫扶下,立足自身豐富的山區土地資源和水利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泡核桃、中藥材、黑山羊、反季蔬菜等高原特色農業,切實增加家庭經濟收入。站在伏龍村虎山下放眼望去,一條條水泥路進村入戶,一幢幢山區別墅依山而建,伏龍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地彝族群眾逐步擺脫貧困,走上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道路。下面就跟隨筆者走進光榮脫貧戶字海平家,了解他的脫貧致富之路。
字海平1994年8月出生,現年26歲,家住巍山縣廟街鎮添澤村委會伏龍村村民小組。2014年家中共3口人,因其祖母年邁多病,父親患有精神殘疾,母親又和父親離了婚,自己也缺乏致富技能,無固定的生活經濟來源,所有家庭負擔都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經過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評定,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被評為貧困戶之后,別人都說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國家會救濟你的。每當字海平聽到類似的話,臉上都是火辣辣的,他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學習一項技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2015年,字海平家通過產業扶貧項目補助5000元購買了1條能繁母牛,2016年享受扶貧安居工程,政府補助6萬元,字海平又貸款投入了一筆錢蓋起來了兩層高的小洋房,解決了多年的住房難題。雖然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字海平覺得不可能一輩子待在大山里,還是要出去闖一闖才能脫貧致富。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到其迫切希望脫貧的愿望之后,結合扶貧政策邀請他參加村上組織的技能培訓。他自己也吃苦好學,不斷向表哥學習扎鋼筋的技術,通過村上組織的技能培訓以及自己的勤奮學習,他熟練掌握了扎鋼筋的技術。2016年在表哥的帶領下,字海平來到了江蘇連云港開始了自己的務工脫貧致富之路,憑借自己所學的扎鋼筋技術,每年純收入可以達到7萬元左右。
自己有了脫貧致富的路子之后,字平海也沒有忘記幫助村里的其他人。2016-2020年間,他教會了村里的20多名年輕人扎鋼筋的技術,并且讓他們加入了表哥的工程隊,一起去江蘇連云港務工。村里人提起字海平,對他都贊不絕口,說他是伏龍村的致富帶頭人,幫助村里的很多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村里人都爭著搶著給他介紹對象,上門提親的更是去了一批又來一批。
2019年字海平和自己青梅竹馬的字曉麗結了婚,2020年誕下了愛情的結晶。如今字海平一家5口,生活幸福甜蜜。字海平外出務工,其妻子就在家養牛發展產業,順帶照顧父親、祖母和孩子。提起自己的脫貧致富之路,字海平總說:“如果沒有村委會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和指導,我們家就不可能過上如此幸福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會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