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云南省會澤縣大橋鄉。碧藍的天空下,一片片綠油油的冬燕麥隨風搖曳,豐收在望。專家估計,縣里的5萬多畝冬燕麥平均畝產在280—300公斤,高產示范田有望達到400公斤。
看著翻滾的麥浪,專程從北京趕來技術指導的徐麗君博士特別高興。2017年11月至今,她已到會澤跑了近20次。
“產業起步特別難,想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發展過程比較曲折。”她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老百姓不愛聽虛的,給他們看實際成效,就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這正是我們科技扶貧、創新惠民要做的。”
地處滇東北烏蒙山區的會澤縣,山多地少、土地貧瘠、高寒冷涼,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中國工程院的定點幫扶縣。為幫助當地群眾脫貧,2017年7月,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副處長王波擔任會澤縣副縣長,負責搭建平臺、協調專家、引進技術。經過調研,王波認識到,支撐產業鏈延伸、提高附加值必須依靠科技。他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朱有勇、陳劍平等專家為蘑菇、三七等產業發展把脈,同時又把目光放到了燕麥上。
會澤有種燕麥的傳統,由于品種老化、技術落后等原因,本土燕麥產量很低,畝產最高只有六七十公斤。說來也巧,王波的妻子徐麗君是燕麥研究專家,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研究員。她的導師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員孫啟忠,素有“燕麥孫”美譽。徐麗君請導師出山,與王波共商會澤的“燕麥振興”之路。這一設想,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大力支持。
2017年11月,徐麗君第一次到會澤縣。經多方努力,夫妻倆引進原產北方的20多個優質新品種燕麥,2018年在大橋鄉等地開展小范圍試驗試種。會澤縣冬閑田多,考慮到這里的冬季氣候比較適合燕麥生長,他們決定發展冬播燕麥。
為打消農民的疑慮,每年冬春徐麗君都來會澤。她一邊在試驗田試種,一邊為愿意“吃螃蟹”的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天有不測風云。2019年春,云南遭受十年一遇的干旱,長達5個月的時間沒有下雨。包括燕麥在內,當地的農作物都出現了大規模減產,有的甚至絕收。
幸運的是,徐麗君帶來的燕麥經受住了干旱的考驗,引種試驗取得成功,其中有兩個品種畝產超過300公斤。
久旱燕麥仍高產,當地農戶連連稱奇,紛紛要求在冬季試種燕麥。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徐麗君辦起了培訓班,向農民傳授、介紹燕麥種植的新技術和新產品。老支書莊柱蘭以身示范,大橋鄉8個村的農戶嘗試“燕麥—馬鈴薯”種植新模式,2019年平均每戶增收9000元。
2019年冬,會澤縣11個鄉鎮推廣種植燕麥5萬畝。其中,貧困戶4755戶15873人,種植燕麥超過1.6萬畝。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徐麗君與會澤燕麥推廣部門及種植農戶頻頻連線,及時解決“什么時間追肥”“病蟲害如何防治”“種子田除雜”等問題。她告訴記者,按當地市場價燕麥籽粒每公斤6元、燕麥秸稈每公斤8毛錢計算,扣除成本300元,畝凈收入1500—1800元。加上農民夏季還能種馬鈴薯,一畝地就能幫一個人脫貧。
徐麗君高興地看到,生長在北方苦寒之地的燕麥非常適合在高寒冷涼的烏蒙山區推廣種植。不久前,由她牽頭的云南省徐麗君專家工作站獲批,中國工程院也啟動了院士科技扶貧咨詢項目。她和王波對烏蒙山區的燕麥產業未來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