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寬,龍陵縣326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600戶同步搬遷戶告別故土,搬遷到42個移民安置點迎來新生活。
夜幕降臨,龍陵縣碧寨鄉濱江(怒江)小鎮移民新村熱鬧起來。年過40的李正祥夫妻倆擦桌凳、燙米線、配佐料,招呼著來吃夜宵的鄉鄰。李正祥家三代同堂6口人,原來住在碧寨鄉中寨村。那里交通閉塞,自然條件差,糧食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2017李正祥一家搬遷到濱江小鎮移民安置點,在政府扶持下籌資建蓋了磚混結構的樓房,發揮緬籍妻子的一技之長開辦了緬甸撒撇食館,每份25元 ,還兼營緬味妙飯、緬味小吃等,生意紅火,月均收入3萬多元。
“我和老伴到褚橙基地管理2500棵褚橙,每年的管理費和銷售提成有8萬多塊線,比在家盤田種地強多了。”2016年,年過50的楊國志全家6口人從高寒山區移民搬遷到勐糯鎮寧馨小區定居定耕,楊國志和妻子被招雇到褚橙基地打工。2014年10月,云南恒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地勐糯鎮建設3萬畝柑橘水果產業基地,已種植褚橙1萬余畝,建成育苗基地1個,有機肥廠1個,2019年產果8000噸,創產值5000萬元,已吸收1000余名農民到基地務工。
易地扶貧搬遷實施以來,龍陵縣秉承挪窮窩只是手段,做好后續幫扶,激發內生動力,才能真正讓搬遷群眾“換窮業”的理念,大力推進集中安置區(點)與產業園區(集鎮)“兩區同建”。因地制宜建設小集市和中心村,發展種養加工業、旅游、“四小”產業、電商等扶貧產業。目前,依托石斛產業和滬滇扶貧合作項目在移民安置點建成了15個扶貧石斛楓斗加工廠,建成以移民為主的小集市(鎮)、集市、中心村11個,全縣42個移民安置點都建在產業鏈上,為每個貧困搬遷戶制定了幫扶“四不摘”計劃,一戶一策、精準幫扶,找準穩定脫貧渠道。各個安置點水、電、路、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齊全,一分吃菜園、一畝當家田、一個柴火(自留)山、一個畜圈欄(養殖小區)、一張信息網、一項技能訓、一個就業崗位和一個單位幫的“八個一”配套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