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輕人文氣得很,也不知道能干成點實事不?”剛到萬安坪村,村里的干部群眾不太避諱對我的“懷疑”。
如何才能讓村里的百姓“認”我,就成了我駐村需要“破解”的第一個課題。多和村里干部、群眾接觸,多往老百姓家里跑,拉家常、了解情況,也逐漸“融”進去了。大家對我也親切了許多,見面主動打招呼,有什么事也來找我商量,很多村民都把我當成自家人了。
但是,光讓鄉親們“親近”自己還不夠,還得讓他們真正信自己“能行”。一段時間的走訪,我發現萬安坪村吃水用水難問題,是村里父老鄉親的痛點。我跑上跑下,多方籌錢為村里打了一口深井,還完善了自來水設施,村里1828口人的吃水用水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這件事后,村里人對我的評價又有了新的改觀:這個小伙子是個干實事的人。
沒有個像樣的產業很難實現脫貧。經過兩個月的走訪調查,我發現村里有飼養蛋雞的傳統,但因為各自散養、沒規模,缺乏標準管理,衛生狀況差,夏天進村臭氣熏天。我開始一戶戶做動員工作搞專業養殖,但大家有著這樣那樣的疑慮。我請養雞大戶張來喜牽頭成立合作社,先把第一個示范養雞場建起來。半年后,我主推培養的雞苗成功出欄,加上專業的技術培訓學習,病死率不足1%,養雞戶信心大增。目前,這個蛋雞養殖合作社已經發展到6萬只的規模,日均收入1.2萬元。合作社現有50戶貧困戶,其中38戶帶資入社,每年固定分紅4000元,還帶動了30多名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這件事后,鄉親們對我有了進一步的認可:這個小伙子是個能干成事的人。
2018年初,兩年任期到了。鄉親們的挽留,讓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信任。我決定留下來和鄉親們一起想致富的路子。依托當地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我策劃成立優夢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立電商平臺,銷售棗夾核桃、粗糧等農產品。電商平臺一經上線,就火起來了。去年“雙11”期間,更是創下了日銷量300萬元的紀錄。目前,每天銷售額可達七八萬元,可為50余名不能外出打工的貧困村民提供工作機會,也為本地特色農產品提供了一條通向市場的好渠道。
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鄉親們更信我了:這個小伙子是個給大家做好事的人。
(作者為山西呂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萬安坪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