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個體生活的欣榮,都是干部群眾的奉獻和奮斗在支撐
云,在腳下飄蕩;路,依山勢蜿蜒。舉目而望,入眼盡白,能見度最多十幾米。云霧深處就是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也是西藏海拔最低的縣——墨脫。
穿過嘎隆拉隧道,在百公里內海拔從近4000米直落到1000米左右。這里雨水豐沛,年降水超過2000毫米;這里樹木繁茂,放眼望去,原始森林遍布。
落差與降水相伴,帶來的不僅僅是獨特的自然景觀,更是令人感嘆的交通艱難。我們進入墨脫的那天,100公里的路走了四五個小時,11次路面斷裂,4次橋梁受阻,遇到迎面會車,車輪子挨在懸崖邊上,半個輪子已經在路基之外。
到了墨脫,提起行路難,廣東佛山市援藏干部、墨脫縣委常務副書記葉敏堅和我聊了起來。今年3月,他和一眾干部下鄉調研墨脫縣境內的茶葉產業,夜宿村民家中。當夜大雨滂沱,第二天早上起來,回縣城的道路已經被滾石和塌方阻斷。小石頭簌簌而下,如果遇到二次塌方,所有人都有風險。
所幸,他們聯系到了當地村里的一支施工隊,村支書開著推土機和挖掘機,清理路上的滾石,挖開了一條僅供一輛車行駛的通道,這才讓葉敏堅和同事們順利通過塌方點。沿途,這樣的塌方點還有很多處。
“在廣東生活習慣了,我沒想到交通保障還會如此困難,也意識到從這里走出一條致富路,有多么不容易。”葉敏堅對記者感慨。
的確,在墨脫,一切保障如交通、網絡、電力,都變得不那么尋常。我們所習慣的日常,是一系列不曾察覺的奇跡正在連續發生。奇跡的背后,是一個個當地干部努力保障民生建設,是一個個基礎設施工作人員苦干不懈,也是多年來對口援助連續不斷。
墨脫的氣候條件適合茶葉生長,山里有一些野生古茶樹,2012年開始,廣東援藏干部和當地干部群眾共同努力,克服了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諸多困難,發展茶葉產業。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標準高山有機茶園56個,今年上半年,墨脫縣共計采摘茶青近13萬斤,農牧民群眾共計增收約393萬元。
站在德興鄉遠眺,山上星星點點有人穿行,那是墨脫的茶農。從不種茶葉到以茶葉為生,在援藏干部的前后接力幫扶和當地干部群眾的辛勤努力下,墨脫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的路,走出了產業的出山路、群眾的致富路。
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墨脫每一個個體生活的欣榮,都是干部群眾的奉獻和奮斗在支撐。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作者為本報西藏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