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盛元(中)和同事一起走訪貧困戶
近段時間,我和一些扶貧的同事暫時被組織安排到陜南小城平利開展脫貧攻堅普查,我們住在一個叫做廣佛的山間小鎮。這里四面環山,青翠如黛,兩條順坡而上的街道和沿街徽派建筑的民房構成了這個小鎮的人文景致,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穿鎮而過,水流沖擊石頭的嘩嘩聲,讓我們這些異鄉人在夜間醒來時不禁推開窗戶看一看,山雨是否又飄灑了一夜?犬吠,雞鳴,蟲吟,還有當地山民勞作的家什碰撞聲,會在每一個清晨將我們喚醒。清晨,一碗包谷稀飯,一碗酸菜湯面,會讓我們忘記頭天的奔波疲乏。
廣佛鎮雖然地屬陜西,但靠近陜鄂交界處,方言婉轉柔和,在關中和陜北人聽來,這里的話語更像是動聽的歌。茶文化是這里的主打,無論踏進哪戶人家,主婦二話不說,會先奉上一杯綠茶,沁人心脾。
山里人的淳樸和熱情是與生俱來的,見到我們這些工作人員,他們在稱贊黨的好政策的同時,也感謝我們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入戶關心他們的生活。我心里感到非常驕傲,這份驕傲既來自于群眾的信任,也來自于一名駐村干部的光榮。
除了早晨和晚間在鎮上開碰頭會,我們白天都在山間奔波——為了走訪一些不愿搬出大山的貧困戶,精準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我們每天都要翻山越嶺,徒步到老鄉家里,草帽、雨傘、工作牌、筆記本、扶貧資料是手提包里的必備物。半個月來,我們一共走訪了100多戶,感觸頗深。
廣佛鎮地處秦巴山區腹地,雖是天然氧吧,但貧窮世代伴隨,這里的人把走出大山當作奮斗目標。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這里的茶葉、絞股藍、藥用百合等農特產逐步打開市場,有的村還有了社區工廠。松河村牛哥社區工廠的襪子銷路就不錯,當地的臘肉等土特產甚至需要預訂才可以買到。
有幾次,我清晨6點多出門,驚訝地發現山坡上已經有不少干活的山民,他們彎腰忙碌著手里的農活,或挖百合、或摘煙葉、或在茶園除草。我忍不住和干活的大叔聊天: “您干活起得挺早啊!”他笑呵呵地回答:“客商開始收購百合了,趁著天氣好,我得把地里的百合都挖了。”
此情此景,讓我無比欣慰。是啊,只有讓農民相信勞作可以改變貧窮、創造財富,鄉村才有希望!脫貧攻堅以來,對于住在大山里的群眾來說,生活的改變看得見摸得著!
山里人祖祖輩輩住在深山里,交通閉塞,出行不便,再倔強的人也得向現實低頭。走訪中,一位老人樂呵呵地告訴我,之前出村的路不通,有個頭疼腦熱要么硬撐,要么在山里找點草藥自己醫治。現在水泥路通了,無論是去鎮衛生院還是到村衛生室都很方便。
在入戶過程中,我遇到一位尿毒癥患者,他告訴我,他需要定期透析,如果不是農村合作醫療和健康扶貧政策,根本活不到今天。還有一戶塵肺病晚期患者,喘口氣都很費力,家里還有兩個學生以及年邁的父母。雖然交流困難,但他的話語和眼神中透露出對黨和政府的感激。的確,如果不是依靠好政策兜底,這樣的家庭如何維持?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脫貧攻堅凝聚起全社會巨大的力量和資源,讓小山村里這些遭遇不幸的家庭有了挺過難關的底氣。
通往幸福的路從來不是坦途,作為一名當了4年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人,我看到了秦巴集中連片貧困山區群眾生活因為扶貧發生的巨大變化,也看到了扶貧人和貧困群眾,都在用自己的汗水奮斗、拼搏。對我來說,這半個月的經歷,是一次意義深刻的“回訪”。(作者為西安市科技局駐鄠邑區余下街道靈山寺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