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來,浙江天臺縣龍溪鄉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突出政策、項目、機制、幫扶等支撐作用,強化“輸血”與“造血”并重,切實推動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截至2020年7月份,已實現全鄉7個行政村中3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0萬元、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4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0萬元、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全鄉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由2017年5600元提升至2019年11931元,增長113%。主要做法:
構網格化大格局,以“政策”作保障。建立“一網覆蓋、責任到人、任務明確、一包到底”的脫貧攻堅工作網格化管理體系,進行全覆蓋、無死角排查核實,確保底數清、情況明。實施“一戶一策一干部”,采取“聯系部門、干部、黨員包干脫貧一戶低收入農戶,聯系多戶已脫貧戶”的“3+1+X”模式,以入戶走訪、電話溝通等方式,精準了解其家庭組成、收入來源、致貧原因、存在困難、發展意愿等,逐個找準“癥結”,選好脫貧“藥方”。并強化低收入農戶動態分析管理,切實發揮低保、殘保等政策兜底作用,主動將護林員、保潔員、網格員等就業機會安排給符合條件的低收入戶。同時,推進危房改造、異地搬遷、醫療救助、助學救助等扶持,確保161戶293人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
建產業扶貧基地,以“項目”帶增收。深化片區化組團發展,將7個行政村劃分三大片區,通過研學旅行、特色農業、康養養生、影視文化、書畫寫生等“產業扶貧基地建設”和“低收入農戶發展種養殖業”兩個項目,實現“造血”式扶貧。如寒巖村深化與臺州地接冠軍--華頂國際旅行社合作,建立“鄉村研學產業扶貧”基地,大力發展鄉村研學游,成功創建省級研學基地、市第二批療休養基地。2019累計引進游客10萬余人次,同比增長200%。村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平均每戶增收3000余元。黃水村建立“龍潭幽谷影視寫生產業扶貧”基地,2020年已吸引20余個劇組、5000余工作人員和當代著名山水畫家王悲秋、省美術協會等來鄉駐扎,助力村內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地攤經濟發展。此外,依托縣全域大農場,鼓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發展種養殖業,通過建設片區農產品展示展銷體驗中心,以“市場化代銷”“上門收購”“定銷定購”等模式,將農產品用于游客接待和旅游產品開發,提升附加值。
創扶貧增收機制,以“投資”添收益。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龍頭帶動”思路,深化農民持股計劃,推廣“公司+市場+農戶”脫貧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房屋入股”,引導市場主體與村集體、低收入農戶建立緊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如始豐源村借力新村融合,成立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以旅興業”為方向,創建省首批“鄉村旅游示范基地”,無償將公司5%收益給低收入農戶,該做法獲《人民日報》點贊。黃水村100余畝閑置老茶園,由村集體統一流轉,按照“村集體70%+低收入農戶20%+企業10%”的占例分配收益,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則直接參與茶園管理,實現村內44戶低收入戶每年增收2000余元。積極開展“扶貧消薄專項”行動,在游客集聚多的點,設立“公益性”免租攤位,優先作為低收入農戶的產品銷售平臺,發展“地攤經濟”。
定分類幫扶舉措,以“精準”促脫貧。完善縣聯系單位、各級幫扶團、鄉級、村級等四級脫貧幫扶工作機制,開展“點對點、一站式”幫扶。如6月28至30日,省農業農村廳到鄉調研指導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工作。8月2日,市高層次人才來鄉開展義助活動,等等。同時,結合實際開展香榧規范種植技術、茶葉育苗技術、導游、餐飲服務等技能培訓和政策、創業典型案例等專題宣講,實現志智雙扶,增強內生動力。如寒山村,依托里石門水庫,建立“里石門記憶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開展現場講解員培訓,對前來參觀的團隊游客按照100元/場次進行收費,促增收。始豐源村開展“夜寒山”活動,以露天電影形式,每周播放鄉村振興專題片、貧困戶勤勞致富典型事跡等,邀請低收入農戶一起觀看,增強脫貧信心。此外,以全域旅游發展為抓手,加快推進民宿、農家樂等配套服務,優先安排低收入農戶從事客房打掃、衛生清潔、餐飲服務等崗位。如在寒山隱院、龍溪雅院等民宿就業的6名低收入農戶,月收入可達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