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豐淑寧,是山東省鄒城市委編辦的工作人員,按照組織安排,2019年7月,我來到鄒城市石墻鎮樊山村擔任第一書記。走訪時,聽到群眾最強烈的訴求就是:能不能幫忙找找水,村里太缺水了。甚至還有一位村民更加直白,對我說:“豐書記,如果這兩年你能解決我們村用水難題,我可以給你磕頭……”當時,我聽了之后,久久無語。
缺水問題已經成為困擾樊山村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缺水成了“老黃歷”
鄒城市石墻鎮樊山村位于山坡之上,841口人,山地1900畝,耕地1358畝,普遍得不到灌溉,基本上是靠天吃飯,碰到旱災莊稼基本絕產。這些年,村里不是沒有研究過解決的辦法,光深水機井就打了4眼,奈何地處貧水區,兩眼井鉆到180米也沒有水,另一眼井上水只有幾方,余下的一眼井后來也干了。無奈之下,村委會協調隔壁的上九村借井澆地,由于水電歸屬上九村,樊山村澆地需要繳納高昂的費用,灌溉成本高,并且要優先滿足上九村用水需求。就是這樣,村南臨近上九村的八百畝耕地用水也得不到有效解決。
沒有水,莊稼收成根本沒有保障。村民韓廷周告訴我,2018年他的2畝6分地,只收了400多斤玉米,還有的村民玉米幾乎絕產。缺水的難題,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每個樊山村村民的心頭。
路兩旁的樹木漸漸變得低矮、稀疏起來。由于這片土地近年來干旱少雨,周圍樹木長得又細又矮。倒是路邊的野花,一簇一簇的,生長著,盛開著,顯露出勃勃生機,仿佛不滿于現狀,不甘于多舛,一直在頑強抗爭。
全面調研找辦法
如何破解缺水難題,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我無法回避,更不能回避的一道坎兒。
入駐以來,我和村“兩委”干部多次調研、商量解決辦法。樊山村地下深處是深厚的致密巖石層,周邊的羊緒、白山等幾個村子也在這片巖石層范圍內。這種巖石少有空隙,含水少也不透水,村里打井偶爾能鉆到水的,就是因為鉆到了巖石空隙,找到了滲進來的水。但井水量不大,且很難持續補充水源。看來光靠打井汲取地下水并不是長久之計,還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才行。既要減輕農民用水開支,還不能過分依賴地下水。
路兩旁莊稼的葉子還是無精打采的耷拉著,已經很多天沒有下雨了。如果最近再不下雨,估計今年糧食又得嚴重減產。我感覺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樊山村要持續發展,必須先解決缺水難題。
我走遍了樊山村的角角落落。從街頭巷尾到田間地頭,從原野阡陌到山林溝壑,逐步了解到農作物旱情、田間生產路擴寬情況、觀摩路路基整理情況、荒山綠化情況、山峪泄洪溝實貌、山上石屋古宅分布以及臨近村水利建設等情況,對村情有了更加深刻認識。期間,我和村“兩委”一直苦苦思索解決問題的良策。
因地制宜筑塘壩
2019年8月,臺風“利奇馬”強勢來襲,帶來破壞的同時,也帶來了強降雨,雨水溢滿山澗,溪水綿延不絕,雨后山澗流水仍持續數日。樊山村東南,群山環繞,山峪經年累月沖刷出一溪谷,汛期兩側山峰雨水順流而下,聚攏于此,水流湍急,沿著狹窄溪谷白白流向泄洪溝。
看著面前奔流不息的溪水,困擾已久的問題迎刃而解。我和村“兩委”仔細勘察了周邊山勢。經過詳細調研,我們總結提煉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利用“兩山夾一峪”地形特點,在山峪下沿溪流建設攔水壩,儲存汛期的雨水,考慮附近粘土層不易滲水,長期蓄水,增強農田抗旱能力。
想法成型后,我們立即請了鎮水利專家現場查勘,對葫蘆口地形的溪谷表示認可,并現場指出了幾處較佳建設方位。建成后,儲水量可達數萬方,發揮多重效益:一是以直流水方式灌溉農田,減輕村民用水開支,減少地下水開采;二是緩解周圍1000畝荒山綠化治理區用水難題;三是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對接上九山旅游景區,打造旅游觀光副線。
我們馬上打申請,寫報告,爭取水利建設項目資金。此后,我多次跑水務局協調塘壩工程,介紹樊山面臨的困難,11月底水保辦現場進行了項目可行性論證,同意了塘壩建設申請。2020年初,市水務局把工程納入全市小流域治理項目,打造集蓄水灌溉、水土保持、生態保護于一體的綜合工程。2020年7月,項目完成設計。8月,項目完成控制價編制。下一步項目完成招標進入實施階段,困擾樊山村民十幾年的澆地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樊山村,將不再缺水。(整理: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