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和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和鼓勵鄉賢能人、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并且綜合運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相關政策,回引在外本土人才回鄉回村掛職任職。四川省委省政府在今年的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就十分注重從優秀返鄉農民工、農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優秀網格管理員、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的青年黨員等“本土人才”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是值得肯定和推廣的。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農業發展、農村振興、農民致富等等,都需要在優秀人才的帶領下去實現。本土人才,他們大多長期扎根農村、了解農村、熱愛農村,具有減少扶貧成本、提高致富效率、發揮資源比較優勢、激發內生動力等效應,能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優勢。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掘和培養本土的“坐地戶”“漂泊者”“金鳳凰”等本土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想方設法、多措并舉,打好用好農村建設“感情牌”,在通過傾向性的政策吸引外部人才走進鄉村的同時,更要留下本土人才充實鄉村建設隊伍。只有這樣,鄉村才能大刀闊斧地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并以此為契機進行農業結構改革,開啟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不僅是新時代的要求,更是需求。筆者堅信,“農業將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將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也將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是夢,就在眼前。讓我們通過這些本土人才,打通鄉村振興“無人可用”的“任督二脈”,讓鄉村振興在“本土人才”的支持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