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書記,真誠感謝您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希望您能夠繼續留下來……”這是駐村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宗加鎮布拉村進行扶貧工作的余承潮在他任期快滿時收到的一份信。
眼前皺巴巴的紙張上不是很規整的鋼筆字,落款是布拉村的黨支部書記和幾名村民代表,時間是2018年3月份。
“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對我感觸很大,這兩年雖說不長,但在村子里做了了許多振奮人心的事情,也和村民們產生了感情。得知村民們要我繼續擔任駐村干部,眼淚嘩啦就流了下來?!庇喑谐痹倌贸鲞@封信時感覺沉甸甸的。
為了不辜負鄉親們的這份情誼,為了鞏固布拉村這幾年來的脫貧攻堅碩果,余承潮毅然放棄了回城的機會,留下來繼續帶領鄉親們在脫貧路上越走越寬。2019年3月份,余承潮接到“萬名干部下鄉”的通知后,又回到了這個他熟悉的村落,繼續為村民“筑夢”。
布拉村地處宗加鎮東北部,是一個蒙古族聚居、遠離鄉鎮的偏僻村落。
“制約村子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交通不便。”還記得來村的第一天就上演了一場“人在囧途”的現實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搓板路”顛簸才到村委會,余承潮向記者談起他在布拉村的經歷。
“要想富、先修路?!闭覝蚀遄迂毨У母締栴}后,余承潮便開始帶領村民們發力,著手解決村子交通不便的問題。
“早在幾年前,我們就多次動過修路的念頭,可一談到籌錢集資,家家戶戶一副愁苦臉?!睍r任村支書伊利對余承潮的想法很贊成,但心里卻有點擔心修路資金的事情。
余承潮知道情況后,加班加點尋求相關政策支持,一面東奔西跑到州財政、州政府辦公室等部門爭取項目資金,一面做群眾出勞力的思想工作,經過半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從海西州財政局爭取到67萬元資金,為布拉村修好了長達7公里的進村砂石路和3個涵洞,鋪平了布拉村牧民走出牧區的“搓板路”。
路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是難題又出現在余承潮的面前。由于布拉村地處半沙漠地帶,吃水成了全村老大難??吹竭@一幕,余承潮非常震撼,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吃水問題,他設法向浙江援青指揮部申請到22萬元打井經費,為布拉村打井21口、購買牲畜飲水槽106個。當牧民們看到機井噴出清澈的井水,個個笑開顏,激動的淚花和噴涌而出的井水融在了一起。
如何科學發展,如何實現牧區人地系統良性循環,引導牧民走專業合作社道路;如何優化重組生產要素,集中統一草場資源和畜牧業生產,實行規?;I化、集約化經營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帶領牧民奔向致富路……余承潮每天睡覺前都會不停思考這些問題。解決了基本民生問題,余承潮就開始思考如何帶領大家走向致富路。
雷厲風行,余承潮沒日沒夜深入到牧戶家中 “找出路”,根據實際,最后決定把發展“柴達木黃?!弊鳛橥苿硬祭搴献魃绠a業發展和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經過多方協調,余承潮爭取到了資金72.18萬元,購買175頭“柴達木黃?!?,采取“合作社+黃牛+牧民”的模式規?;曫B,產品以“陶爾根柴達木黃牛”注冊品牌。
2017年,黃牛產業初見效益,布拉村生產牛犢83頭,13.9萬元的“第一桶”黃牛產業基金幫助布拉村成功甩掉“貧困村”帽子,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里更是有了自己的產業。2018年經過一年平穩的發展,余承潮對村里未來產業發展充滿了希望。
轉眼間,新一年的駐村工作已經開始,余承潮望著合作社牛棚里正在吃草的黃牛牛犢,對帶領村民步入小康生活信心十足。他說:“不久前,我又向浙江援青指揮部申請資金40萬元,購買了67頭第二批合作社黃牛,持續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帶領布拉村的牧民們筑牢奔小康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