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去年有1000多元的分紅。”內蒙古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林原村富民生產互助專業合作社社員喬二軍笑著說,“我們有51戶村民領到了入股后的第一筆分紅。”
“內置金融”在樹林召鎮6個村運行一年多,有人靠它躲過了資金鏈斷裂之險,有人靠它辦起民宿,也有不少人第一次當了“股民”。
“這是咱們自己的‘銀行’,錢存進去方便,將來我貸款也便利。”合作社社員陳雙全口中的“銀行”,實際上是樹林召鎮為解決農民生產資金周轉問題,在大量調研和借鑒其他省份做法的基礎上,率先在林原村試點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林原富民生產互助專業合作社。
2017年5月林原富民生產互助專業合作社成立后,采取公司化運作方式,通過社員大會,設黨小組、理事會、監事會,采取政府支持+鄉賢無償入股+村民有償入股。貸款則由理事會審核把關,貸給信譽良好、有償還能力的村民。貸款利率也低于信用社等銀信部門,對貧困戶、低保戶利息還低于普通農民。利息收入的50%一部分用于本金滾動,另一部分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30%作為60周歲以上老年股和普通股分紅,20%用于合作社日常管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林原村黨支部書記兼該合作社理事長麻三占說,農村“急難”時有發生,有了這個抓手,“不用向政府伸手,我們自己就能解決。”
林原村以蔬菜種植為主導產業,3萬畝耕地將近一半是蔬菜地。種菜前期投入成本大,農民常出現周轉不靈的情況。而商業貸款利息高、借貸周期長,遠水解不了近渴。現在有了互助合作社,村民向理事會交個申請,快則幾個小時,慢則兩三天就能收到貸款。
倪有福是林原村有名的養雞大戶,2萬多只蛋雞為他帶來年營業收入30多萬元。2017年上半年,一場禽流感疲軟了雞蛋行情,倪有福虧了十幾萬。2018年開春,連買雞仔的錢也沒了。正當倪有福一籌莫展,村里剛成立的互助合作社雪中送炭。“我頭一天申請,第二天就審核通過放了款,利息還很低。”
這5萬元貸款救了倪有福。上半年行情回暖,倪家不僅填補了虧空,還多創收了十幾萬。還了貸款后,他今年又貸了6萬擴建雞舍。
“互助合作社與農牧民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在盤活農村資金、資源,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還為脫貧攻堅、產業調整、種養殖業、鄉村旅游等議題提供了保障。”樹林召鎮鎮長喬有世說。
林原村有幾棟閑置的村屋,在合作社動員下,戶主入了“房屋股”。合作社將房子裝修成民宿,搞起鄉村旅游服務,這幾戶人家每年增收3000元,村集體收入也年增1.6萬元。
在控制風險方面,互助合作社堅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經營和借貸不出村,也不對外吸收資金,嚴格控制資金吸納、資金投放和社員規模。
運行至今,全鎮6個運行中的內置金融合作社,沒有一件不良貸款,未出現一個老賴。
下一步,樹林召鎮將繼續發揮內置金融的作用,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