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員工在洛浦縣北京工業園區京洛小微產業園浩林發飾品有限公司車間制作假發。 崔志堅攝 圖②:和田市玉龍喀什鎮的努爾曼古麗·圖爾蓀尼亞孜在制衣車間工作。 崔志堅攝 圖③:在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烏爾禾鎮的“海棠別院”,郭慎彩(右一)與鄰居在小院里打理花草。 艾克熱木江·帕爾哈提攝 |
牧民布麥爾耶姆·買買提和家人一起布置新家。 約提克爾·尼加提攝 |
高鐵列車行駛在新疆大地上。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求實效。2014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實現231.47萬人脫貧,13個貧困縣摘帽,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4%下降至2018年底的6.1%。
發展產業,邊種地、邊養兔
“看,這是我賣兔子的832塊錢,這個月又有了不錯的收入。”近日,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喀薩夏合勒克村村民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正忙著把這個月新出欄的一批兔子運上車,“現在村里有了養兔子的產業,我們在家里既能養兔子掙錢,還不耽誤干農活,收入越來越高。”
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家里的開銷僅靠丈夫打零工的收入支撐。兩年前,墨玉縣引進的天將實業有限公司兔產業基地建到了村里。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開始在家里養起了種兔。小兔子出欄后,企業以每只8元錢的價格上門回收。“企業幫助我們改造養殖場地,并定期提供上門技術指導、防疫防治、技能培訓、基地學習,我們只需要每天按時給兔子喂食。”她說,一年下來,通過養兔子獲得了不少收入。
墨玉縣委、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探索產業脫貧路徑,大力發展兔產業,以貧困戶分散托養、企業集中托管的方式,讓養兔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抓手。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所在的村,已經有400戶農民與養殖企業簽訂了2.2萬只肉兔養殖協議。
易地搬遷,住得好、留得住
走進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阿格達拉鎮東惠綠葉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一名哈薩克族婦女正在為合作社的毛驢添加飼料。“我們一家原先住在山上,生活很困難。現在不僅住進了樓房,入股合作社,兩口子還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古麗加瓦爾·阿勒哈別克說,他們兩口子現在每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這是以前不能想象的。
阿格達拉鎮是自治區最大的易地搬遷點,1182戶5900多名曾經逐水而居的牧民們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努力致富奔小康。
不僅讓群眾搬下來,還要住得好、留得住。相關部門因戶施策,為貧困戶落實扶貧貸款,由縣財政按不高于5%的年利率予以貼息。同時,積極鼓勵無技能、創業目標不明確的貧困農牧民,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紅,用好扶貧貸款。
合作社負責人于治成告訴記者,合作社依托青河夢園公司發展驢奶產業,以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方式迅速發展壯大,貧困戶入股每年可分紅7500元,直至貧困戶脫貧退出為止。
阿格達拉鎮黨委書記劉先舉告訴記者,2018年全鎮人均收入近7000元:“引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產業來支撐,家庭有一人能實現穩定就業,明年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左右,讓他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轉移就業,穩得住、干得好
在新疆中泰集團門口的自助存取款機旁,保潔班班長阿布都拉·喀日剛剛給父母匯去幾千元錢,正與家人通著電話,“我們倆每月能賺9000多塊錢,準備存錢在烏魯木齊買房子,把孩子接過來上學。”
2017年4月,阿布都拉·喀日剛夫妻和60多名同鄉從墨玉縣來到中泰集團工作,經過3個月培訓后上崗,不久就轉正,現在已經是成熟工人了,阿布都拉·喀日剛是保潔班長,妻子負責開叉車,工資水平也逐步提高。阿布都拉·喀日剛說:“我沒上過學,也不會寫字,要不是轉移就業這個好政策,我自己也沒機會到這么大的企業來工作。現在有很多朋友問我這里還招不招人,他們也想出來工作。”
在新疆,有數萬富余勞動力和阿布都拉·喀日剛一樣,從貧困的農村走出來,在當地甚至外省找到了工作。2018年,新疆推進就業扶貧,實施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計劃,闖出了一條具有新疆特色的轉移就業、穩定就業、持續就業的扶貧新路。通過就業扶貧,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當年轉移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穩定就業7.5萬人,穩定就業率達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