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內蒙古興安盟開展了全盟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設現場觀摩會。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科右前旗科爾沁鎮、突泉縣太平鄉、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四地就中心建設、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全景展示。
建設鄉土人才孵化中心是興安盟破解農牧區青年人才外流的應對之策,將嘎查村優秀青年按照中共黨員、嘎查村后備干部和創業人才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集中到蘇木鄉鎮進行統一培養。興安盟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大義介紹,今年1月,57個蘇木鄉鎮實現了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設全覆蓋,鄉土人才孵化中心黨支部同步成立。
在培養對象上,蘇木鄉鎮對嘎查村45周歲以下的優秀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黨員村民代表、致富帶頭人、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等進行摸底調查,一人一檔,造冊登記,建立優秀青年農牧民信息庫,再按照“個人申請、集體推薦、支部考察、黨委審定”的流程,擇優納入中心培養,優先考慮班子軟弱渙散、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發展緩慢、黨員年齡老化這四類重點嘎查村的優秀青年。目前,已有2800余名符合條件的優秀青年農牧民進入孵化中心。
各地孵化中心結合實際建立開放式教育培訓師資庫,選聘黨校、大中專院校教師,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優秀企業家等擔任中心老師,同時建立黨性教育基地57個,技能培訓基地103個,崗位鍛煉基地80個;安排孵化中心成員到蘇木鄉鎮機關跟班學習、到嘎查村試崗鍛煉,為創業青年提供信息咨詢、項目推介、供需對接、項目孵化等服務,通過培養,已有799人成為入黨積極分子,266人成為發展對象,123人成為預備黨員;96人遞補進入嘎查村“兩委”班子;728人成為創業帶富能手。科右前旗科爾沁鎮遠新村的譚景文原是一名退役軍人,經孵化中心培養,成長為村書記助理,在掃黑除惡、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突泉縣太平鄉白廟子村的高金柱是一名種植大戶,經孵化中心培訓,拓寬了發展思路,新增了牛羊養殖項目,形成了種植、養殖綠色循環發展產業鏈,帶動周邊70多戶村民增收。
各蘇木鄉鎮還建立了孵化中心成員動態調整退出機制,對思想認識不到位、違反培養工作紀律要求的及時清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