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溝里的小土坡上,一個小伙子追著幾只奔跑的土雞,和這群狡猾的家伙斗智斗勇。追雞小伙名叫張先進,是個80后。人如其名,他是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容溪村公認的先進。牛仔褲運動鞋、一身休閑裝,如果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到他的助聽器。
“他很聰明。一個人就能去送貨,現在網店都開起來了,還請人給‘土山溝’品牌做設計。”容溪村90后“聯村鎮干”余晶稱贊道,她是張先進的幫扶人。
在容溪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謝建軍眼中,張先進是本地脫貧致富模范。張先進3歲那年因藥物造成聽說障礙,曾在外務工,直到2018年返鄉,“扶貧工作隊和他談心,扶貧先扶志,發現他對養殖業有興趣”。
容溪村的環境適合養雞,張先進萌發了生態養殖自主創業的想法。根據《黃山市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他拿到了一次性創業扶持補貼3000元。如今,張先進已是有黃山市徽州區土山溝商行營業執照的“張總”了。
據了解,目前徽州區已脫貧2024戶4193人,未脫貧7戶2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4%,1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特色產業+就業”助力徽州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與容溪村不同,富溪村的特色產業扶貧項目是孔雀養殖,人工養殖具有食用和觀賞價值的藍孔雀和白孔雀。在2016年獲得安徽省級示范農場的黃山龍鳳呈祥孔雀養殖農場,黨員養殖大戶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開展了“家庭農場+貧困戶”合作模式。
據富溪村第一書記方丁月介紹,富溪鄉5個村共有52個貧困戶參與進來,每戶可申請養殖5只孔雀,由政府補助。“孔雀苗采購、飼養由孔雀園代為管理,貧困戶和孔雀園簽訂一年協議,一年后孔雀園給每個貧困戶返還3180元利潤。”雖然這些貧困戶都已脫貧,但希望能夠以此方式持續激發他們自身的動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丁月說。
潛口鎮也成立了120畝的獼猴桃產業扶貧基地,形成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基地模式。潛口鎮黨委委員吳文星表示,東山村在2016年脫貧,今年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在獼猴桃產業扶貧基地設有兩片貧困戶的果園,基地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領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致富。
記者在獼猴桃基地看到,果樹上掛有貧困戶認養卡,明確列出貧困戶、幫扶人和技術指導的姓名。吳文星說:“每戶都有2到3棵樹。一棵樹掛果20多斤,今年像這種果子可以賣到30元/斤,困難戶光在這一項每年就能增收約1800元。”
得知石崗村開辦了居家就業扶貧基地,72歲的吳翠紅便報了名,經過前期培訓,她和石崗組、小練組的阿姨們來到扶貧車間,裝配電子燈串開關。扶貧車間有部件焊接和部件裝配兩條流水線,吳翠紅和幾位老人負責把紐扣電池裝進焊接過的塑料開關。黃山市徽州宏利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伊力說:“能夠外發的,我們以扶貧車間優先。做一個企業也是有社會責任的。”
紅色巖寺,星火小練,黃山市第一個黨組織誕生于此。紅色旅游觀光一方面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場所,同時整體帶動了周邊老百姓包括貧困戶的經濟收入。54歲的巖寺鎮小練村村民張采菊是小練紅軍食堂的當家人。“村里有一些貧困姐妹到食堂幫忙,洗菜、切菜、端碗,半天下來也可以掙七八十元錢。”張采菊說。
64歲的汪佑水原是巖寺鎮石崗村支部書記,村里聘用他擔任小練紅色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這位老書記表示,不但要規劃發展好小練紅色旅游觀光,還要發展光伏發電。“光伏發電一年收入20萬元左右,主要用于幫扶貧困戶”。只是這筆錢并不會直接給貧困戶,而需要他們承擔村里諸如掃地等一些公益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