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村“兩委”換屆選舉中,湖北省針對部分村選不出“當家人”的實際,堅持絕不降低標準、絕不降格以求,從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公職人員中選派優秀年輕干部,或者從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退二線人員中聘請有情懷、有精力、有本事的人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叫“派聘書記”。目前,全省共有“派聘書記”4713人,占村黨組織書記總數的20.8%。
跳出本村選干部,
讓合適的人到合適的村
“有的是軟弱渙散村”“有的是干了多年山河依舊”“有的存在違紀違法行為”……采訪中,不少鄉鎮組織委員道出了村書記非換不可的各種原因。讓庸人懶人退下去,將有劣跡的人擋在門外,填補他們空位的必須是政治標準、能力標準、廉潔標準都過硬的好人強人。但是,村里的人不達標怎么辦?湖北省跳出“就地選村干部”的框框,拓寬選人渠道,打出了從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派聘村書記的“創新牌”。
供需如何匹配?具體由各縣(區、市)操盤。
枝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貢維金介紹,枝江市堅持精準選派、保證質量的要求,通過摸底排查、報名推薦、分析研判、組織考察,派聘了34名村書記。今年9月,枝江市還面向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啟動了“派聘書記”人才庫建立工作,以便實現動態補位。
黃岡市共派聘794名村書記,重點派聘到班子不團結村、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村、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貧困村。“每個村選派的干部要求不一樣,哪個方面比較弱就補哪個方面的短板,比如經濟薄弱村就選派帶富能力強的干部。”黃岡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斌說。
“機關兵”當村書記,有自身業務強項,也存在黨建業務不熟、脫貧攻堅政策水平不高、群眾工作能力不足等問題。為此,今年8月20日至25日,湖北省委組織部舉辦了全省村黨組織“派聘書記”示范培訓班。省委黨建辦主任李平介紹,這次培訓班打破了過去村黨組織書記培訓“一鍋煮”的辦法,為“派聘書記”“開小灶”,精心設計培訓課程,收效良好,為各地開展“派聘書記”培訓提供了示范。據了解,截至9月中旬,全省各市州已實現“派聘書記”培訓全覆蓋。
杜絕“一派了之”,
一手嚴管一手厚愛
“派聘書記”的身份雖然有點特殊,但必須和其他村書記一樣,工作時間全天候、工作方式全脫產、工作內容全方位、工作作風全身心。為杜絕“派聘書記”兼職、掛職、走讀等問題,省委組織部要求各地推行“屆期履職規劃+年初實事承諾+年底述職考核”的專職化管理。
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水府廟村村書記付義文原是一名鄉鎮退休干部,擅長項目協調、民情調解,去年“派聘”上崗后,日日在村,事事為村,不僅平穩完成了水府廟村的征遷安置工作,還拉出了一張水府廟村五年發展清單。付義文說:“既然當了村書記,就要一門心思把事干好。”夷陵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派聘書記”不僅要選好派好,也要管好用好,區相關部門下發通知明確,“派聘書記”年度考評不稱職的,免去其黨組織書記職務,在職的回原單位工作,嚴重失職的給予組織處理。
今年5月,竹溪縣圍繞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開展精準脫貧、為群眾服務等內容,采取鄉鎮黨委再查能力、紀委監委再查廉潔、公檢法再查黑惡、組織部門再查評價,對64位“派聘書記”履職情況進行“回訪”評估,2名履職不到位的“派聘書記”被調整。
一手嚴管,一手厚愛。為免除“派聘書記”在村工作的后顧之憂,湖北省對其實行“三個不變”和“三個優先”政策,即職務職級、身份編制、工資待遇不變,提拔使用、評先表優、政策扶持優先。
為最大限度發揮派聘書記能動性,遠安縣參照扶貧駐村標準,在原單位工資待遇不變的前提下,為“派聘書記”每人每月發放2000元任職補貼,同步建立組織部、派出單位和所在鄉鎮聯合幫扶機制,將其“扶上馬再送一程”。
崇陽縣銅鐘鄉銅鐘村村書記黎萍是一名小學校長,到村任職后瞄準具有本村特色的柿子產業,帶領村“兩委”干部主動對接鄉賢回村投資,經多輪協商達成合作協議,迅速流轉土地800畝,上馬柿子產業園項目,縣林業部門還免費贈送了1萬棵總價值200萬元的柿子苗。
發力主責主業,
收獲成績沉淀思考
黨務村務千頭萬緒,“派聘書記”上崗后,如何尋找有效抓手?湖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派聘書記”的主責可概括為“四抓”:一抓班子帶隊伍,二抓產業促脫貧,三抓治理促和諧,四抓服務惠民生。
目前看來,“派聘書記”不僅成了村莊發展的主心骨、領頭羊,他們在收獲成績的同時,也沉淀了諸多思考。
通城縣大坪鄉水口村村書記劉漢平,直言肩上的擔子不輕。水口村由3個村合并而來,人多、矛盾大、班子不給力。劉漢平上任后,跑項目、籌資金,修好了村里的主干道,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重新管護起200畝油茶基地,增強了水口村的凝聚力。劉漢平認為,四項主責主業中,最緊要的還是“抓班子帶隊伍”。他告訴記者,“派聘書記”不是“永久牌”,培養一個不走的村書記是“派聘書記”的硬任務,也是他最大的心事。曾經看好的種子選手因為待遇低不愿意回村,眼下他只得邊干邊繼續物色:“如何讓村干部成為向往的職業,有待多方共同探索。” 劉漢平說。
枝江市仙女鎮屈店村村書記許良洲是市農業農村局特產科柑橘品種改良的帶頭人,他任職的屈店村有2000多畝柑橘園,但因品種差又疏于管理,地頭收購價不過幾毛錢一斤,產業基礎十分脆弱。今年,他發揮原單位的資源優勢,引進項目資金20多萬元,成立柑橘合作社,聘請農業專家到村開展品種改良培訓,目前已發展了1000多畝“紐荷爾”臍橙,地頭收購價增加到2.5元一斤,預計畝均利潤將達到1.5萬元。“既要富裕農民也要壯大村集體。”許良洲向記者盤了盤家底,屈店村村集體只有一個不到200平方米的糧倉,幾百畝貧瘠的土地,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仍是橫亙在他面前的一道考題,“既需要激活內生動力,也需要借助外力。” 許良洲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