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幫我很多忙,心里一直感謝她,我總是那么幸運遇到很多對我好的人,以前不相信緣分,這次我信了,我心里崇拜的人我們居然是校友,好激動好激動,我要以你為榜樣做個獨立的女生”,看到這樣的朋友圈,她心中多了幾分欣喜和感動。她深夜被小姐姐告白了,有點羞澀,卻感謝得到認可和鼓勵,本就為民服務,不該被這樣告白,最大的心愿莫過于與村民的關系越來越好,鄉親們日子越來越好。
她,就是那個似乎不知疲憊,精力充沛,活蹦亂跳的蓮峰社區大學生村官劉會琴。
劉會琴,云南昭陽人,2016年7月畢業于云南民族大學,同年9月被選聘到社區任大學生村官。兩年多的任職經歷她早已卸下青澀的學生裝,用心用情扎根在農村一線,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盡心盡力,真心實意為群眾謀福利,與群眾交朋友,得到群眾、村“兩委”及黨委、政府的認可和表揚。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同志啊,趕緊坐”。她一邊入座一邊脫下外套,老人緊接著說“脫不得,脫不得,又是冬天,會感冒的”,她氣喘吁吁地回答到“沒事的,老人家,不會那么容易就感冒啦,我剛從西門那邊過來,有點兒熱”,隨后便開始關切地問老人前段時間為她申請的臨時救助金到賬沒?最近身體狀況怎樣?生活中差點什么?需要幫助什么?明天趕集了,想吃什么她買來給她……老人言語清晰地回答“劉同志啊,現在國家政策好得很,我不缺吃穿的,只是視力越來越不行了,剛才都沒認出你來,還是聽你說了兩句話才認得是你”,她默默地聆聽并忙問老人需要老花鏡不,調休時到昭通給您帶,老人是社區90歲高齡的五保老人。劉會琴經常會抽空或是下鄉時去看望老人,陪她說說話,看看老人的所需所求。
群眾的一樁樁小事,均是畢生大事
在大家眼中,她的確是熱心腸的,是真心幫助群眾做實事的。她一家一戶認真走訪群眾,認真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關切提醒他們提高安全意識;雨露計劃申請時,她篩查掛聯群眾中符合條件的學生,并一遍遍通知他們準備材料,生怕他們錯失良機;在外就讀的學子們需要開具證明時候,她按照程序逐級請人開具,再及時郵寄過去給他們;在外務工就醫的群眾不方便報賬時,她又擔心錯過報賬時間,及時幫助家中老人準備材料,并帶著老人去交資料等待報賬;留守老人不知道如何為新生的孫兒落戶,她又第一時間與戶籍室對接以便他們盡快落戶;經濟普查清查時,遇到偶爾的個體戶不理解、不配合時,她并不退縮,一次、兩次、三次......向其宣傳相關政策,直到對方配合工作為止。
從陌生到熟悉,記錄著與村民奮斗的點滴
她說,現在工作開展得比較方便了。剛來的時候,打電話聯系包片群眾了解本戶的基本信息,當她滿懷熱情認真介紹完自己后,對方依然在質疑她身份及用意時,一陣失落難免涌上來,不過她很會安慰自己“其實這樣也令人欣慰的,證明群眾防范意識不錯,在遇到騙子時能警惕應付,我這邊不打緊,慢慢他們知道我了,后期工作開展得就會順利一些。”果真如此,兩年多來,群眾們知道她了,入戶時,年邁的老人拉著她的手關心到“姑娘,這種冷的天氣,有事情么你打電話給我,我就上村上來了,讓你過來真是不好意思,我們又隔著一碗菜(回族的生活與其他民族有差別),要讓你餓著肚子了……”每月帶著包片群眾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時候,她從不怕臟怕累,和大家一起說說笑笑,不僅整治了環境,宣傳了政策,還拉近了與群眾的關系;以前入戶,大家不知道她是哪兒來的小毛孩,現在入戶,群眾們會向她反應問題了“小劉,西門口那座橋已經被車碾壓了,承載力不行,怕哪時候垮了;小劉,楊某某家養牲畜的糞水排在水溝里,污染了七八戶群眾的飲用水......”她一邊聽一邊記錄,回來后第一時間向村委反饋,盡快解決群眾所關心的問題。
從校園步入社會,從家鄉到“異鄉”,把他鄉作故鄉這一系列的轉變,多是因為這里亦師亦友的群眾,淳樸的民風,讓她與他們的距離逐漸拉近,情感更真摯。她忘不了料峭寒冬獨自入戶農業普查,剛進屋,老奶奶拉著她的手去火盆上取暖時的感動;忘不了,播種前與黨員群眾一起為春耕用水清淤除障的歡樂;忘不了,炎炎夏日和組員入戶農村人口摸底時群眾遞來冰涼礦泉水的愜意;忘不了,抽空去看望殘疾對象,關心、慰問、鼓勵他們樂觀生活時內心的顫動……忘不了這條村官路上的所有風景。
她堅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冬天有白雪相伴,春天有花香鳥語,把青春無悔地奉獻在五蓮峰下,默默的耕耘,靜靜的守望,青春就會十分美好。(作者為云南永善縣蓮峰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