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寧的團隊正在通過順豐快遞將新鮮羊肉發往全國各地。資料圖
劉國寧正在展示他的小店“隴上劉叔叔”。資料圖
閱讀提示:
“隴上劉叔叔”是劉國寧和好友于2015年創立的品牌,主要銷售環縣本地的灘羊肉、黑山羊肉等。他們成立了養殖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養殖訂單,要求養殖戶的羊必須高山放養、不喂飼料,劉國寧則以高于市場價8%的價格收購。他們保證了優質貨源,貧困戶增加了收入。到2018年,“隴上劉叔叔”僅在拼多多平臺上就賣掉1萬只羊,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
“山童水劣,罕世漁樵。”
蒼涼的八個字,是縣志里記載的甘肅省慶陽市環縣。這個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氣候干旱的縣城,被黃土高原深處的丘陵溝壑包圍。干旱和貧窮曾長期困擾這里。
據史載,環縣當地人的祖先是屬于游牧的西戎民族,隨著與中原地區交往日增,才逐漸演變為半農半牧地區。時至今日,“念羊經、發羊財”依舊是環縣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的主導產業。
2018年,環縣毛井鎮楊東掌村村民劉國寧和張宏波打造的“隴上劉叔叔”品牌,通過電商平臺拼多多賣掉了1萬只羔羊,帶動周邊135戶村民共同闖市場。記者近日來到甘肅省環縣,去探訪劉國寧發“羊”財、念“羊”經的故事。
走“羊”路念“羊”經電商創業的“上陣父子兵”
環縣養羊歷史悠久,是甘肅省18個養羊大縣之一,以隴東黑山羊、環縣灘羊為代表的環縣羊羔肉品質優良。2013年,“環縣羊羔肉”地理標志商標成功注冊,羔羊的品質進一步被認可。
“一邊是窩在家里的好東西,一邊是走不出大山的困擾。”環縣縣委書記柴春介紹說,“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既是脫貧攻堅的需要,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劉國寧是環縣毛井鎮楊東掌村人。2012年的一天,在青島做電商的他接到父親劉仲明從老家打來的電話。那年環縣周邊的羔羊市場不景氣,在家搞養殖的劉仲明羊肉賣不出去,于是父子倆就琢磨能不能把自家養的羔羊放到網上銷售。
“我養羊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可還是經不起市場變化。”劉仲明回憶道,“那時候就是試一下,看看電商到底有沒有效果”。
于是劉國寧從青島回到老家,在幾個電商平臺開起了店幫父親銷售羊肉。沒過多久,父親養的羊總算是都賣出去了,利潤雖然有限,但也比賣給其他羊販子要省心不少。2015年,父子倆辦起了環縣富達養殖專業合作社,不僅進一步提升養殖水平,劉仲明也開始到周邊村鎮收羊,想在網絡上進一步打開市場。
但對劉國寧來說,他始終認為做電商不應該是簡單的把東西從線下拿到線上去賣。“我們縣的羊羔肉肉質鮮嫩,瘦而不柴,極少腥膻味,是上等的食材。但由于交通環境影響,且沒有自己的品牌,很難外銷,如果能借助電商平臺向外推廣,一定可以把市場做大。”
“還是要提升產品影響力,突出特色,實現標準化,把品牌附加值做出來。”多年好友張宏波說,他和劉國寧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在2015年,兩人共投入15萬元,創建了“隴上劉叔叔”品牌,主要就是銷售環縣本地的“灘羊肉、黑山羊肉”等特色優質羊肉。
降成本孵品牌從“應激式”變為“造血式”
2016年,劉國寧接觸到了拼多多的扶貧助農項目,在相關團隊的支持幫助下,劉國寧為“隴上劉叔叔”注冊了商標,并通過訂單養殖的方式,與周邊100多個貧困戶簽訂包銷協議。劉國寧明確要求所有供貨農戶的羔羊都必須采用高山放養、不喂飼料的養殖方式;收購完成之后,這些羔羊被統一送到指定的屠宰場進行屠宰、檢驗,然后經過切塊、速凍運到位于縣城的冷庫中。
每天下午,根據訂單情況配送員會將從冷庫拉過來的新鮮冷凍羊肉進行包裝處理,打印訂單信息、真空包裝、用保溫袋包裹。
“下午五點前下的單,當天就可以通過順豐速遞空運發貨,而且保證是當天宰殺的新鮮羔羊肉。”劉國寧說。
“目前,我們的客戶群體主要是中老年顧客,年齡區間在30到60歲之間,他們對產品的品質比較在意,并且時間相對充裕,挑選仔細,消費農產品的欲望更強烈,關鍵是他們現在都學會了用微信,不用綁定銀行卡,用微信紅包、零錢就可以直接消費。”劉國寧說。
以前是“人找貨,”現在是“貨找人”。在大數據和算法的支持下,供需兩端的訴求被無縫對接。再加上社交裂變本身的流量優勢,拼多多提供了成熟的幫扶機制,深入到農業供應鏈最上游的體系中,不斷幫助中小農人商家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
與此同時,在形成規模優勢后,拼多多的扶貧項目組會專門幫助其對接包材、物流公司,能夠有效控制價格,真正讓利給農民。
“以前剛開始販羊的時候,一只羊也就賺個十來塊錢。現在盡管高于市場價格收購,一只大羊還能賺一百多塊錢。”劉仲明坦言。
目前,劉仲明的收購價格要比市場平均價格高8%,他報價之后賣家幾乎就不會再還價了。養殖戶如果把羊拉到集市上去賣,最多只能賣每斤15塊錢,上門來收卻至少能賣到16元一斤。一只60斤重的羊賣960元,賣家很滿意。
2016年,“隴上劉叔叔”入駐拼多多后的第一年,實現銷售額100萬元;2017年銷售300萬元;2018年達到1000萬元,按平均每只羊1000元計算,“隴上劉叔叔”僅在拼多多平臺上一年就賣掉了1萬只羊。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表示,解決農貨滯銷的“應激式扶貧”已經不是長久之計,“造血式”扶貧最根本的還是要幫助更多的小農,闖出品牌、提升產品價值。
達達介紹,在未來5年內,拼多多還將在貴州、甘肅、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寧夏等8省(區)落地1000個示范項目。這些區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貧困問題,拼多多正在這些貧困地區積極培育像劉國寧這樣返鄉創業的青年人,孵化出了“隴上劉叔叔”等一批“拼”品牌。
打造高效供應鏈將“帶富”進行到底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認為,拼多多在農村地區扶持新農人,能夠打造出長效供應鏈,促進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訂單生產(種植、養殖、加工)、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
“只有形成了高效供應鏈體系,農民的生產才可持續、農民的收入才是可持續的收入。真正實現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得好,還要賣得好、賣出好的價錢,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得收入。”洪濤表示。
在跟隨劉仲明收羊的過程中,記者見到了養殖戶劉懷龍,他75歲的老父親由于腦梗導致半身不遂,前前后后花掉的醫療費和生活費有三十多萬;再加上家里要供兩個大學生,負擔很是沉重。他養的幾十只羊成了一家五口人的重要生活來源。
“以前賣羊要走十幾里的山路到集市上去,而且人家說是什么價,就是什么價,現在不用出門也不用談價了,他們收的價格都比市場價要高,”劉懷龍說。
劉國寧說,僅2018年,富達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平均每戶增收4200元。2019年,合作社已經與135戶村民簽訂了養殖協議,其中近一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對于這些貧困戶來說,銷售不愁,養羊的信心更大了。
據拼多多2018年的扶貧助農年報披露,2018年在該平臺上注冊地址為類似于甘肅環縣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戶數量超過14萬家,商戶訂單總額達162億元,經營類目以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帶動當地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新增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累積觸達并幫扶1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
與此同時,帶動的返鄉就業青年人超過5萬人,其中80后、90后的比例達到96.11%。而這些返鄉創業的農人店鋪在拼多多的幫扶下,取得了快速成長,去年一年的營收增幅比例超過56%。
對此,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認為,精準扶貧的根本在于讓農民具備自主經營、自力更生的能力,而拼多多等社交電商通過扶持新農人,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促成農業產業鏈的“造血”機制,抓住了精準扶貧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