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寧武縣涔山鄉坐落在管涔山腹地,汾河上游,因山得名。近年來,依托獨特生態優勢和日益升溫的鄉村旅游,涔山鄉緊抓“治溝、治村、治河、治山、治林、治人”立體開發,全域整合生態資源,走出了貧困山區“生態+脫貧+振興”的發展路徑,成為整溝治理、鄉村振興的樣板。
好山好水成為好風景
前不久,三輛大巴車載著曾從涔山鄉走出去的人回到這里,在山水間找尋著鄉愁。“路好走了,風景比之前更好,還能找到以前的足跡。”他們感嘆。
管涔山是華北落葉松的原生地,林深葉茂,生態資源優勢明顯,但溝壑縱橫,線斷景散,如何把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是涔山鄉面臨的課題。
瞄準旅游補短板。“好山好水為旅游打好了基礎,首先要做的就是治溝治山治河,讓資源成為大家眼里的好風景。”涔山鄉黨委書記張建平說。
治溝,涔山鄉投資1億多元,新建了23.5公里的旅游步道,配套了騎行車道驛站。按照5A級景區標準,投資700余萬元,新建、改造旅游道路12公里和1個鄉級客運站。同時,實施通道綠化,在整溝沿線兩側“見縫插綠”,栽植行道樹,并利用流轉的1000多畝土地,沿途種植黃芥、油用牡丹、油菜等作物,形成條塊景觀帶。
治河,把河道整溝治理與景點開發結合起來,對沿溝8公里河道實施了清淤疏浚、護坡和護岸堤壩建設。依勢布景,開發9處河道景觀,使河景與周邊自然生態景觀融為一體,打造整溝的亮麗風景線。
治山,吸引社會資本和民間投資1.51億元,在崇山峻嶺間先后開發了冰封王國、滴水洞、石門山、懸空村、壩溝灣生態景觀等5個景點。
一條山溝一處景,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山溝成了風景,河道成為景觀,農舍成為民宿。
生態與產業相得益彰
治理意味著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利用的好壞決定了產業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也決定了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涔山鄉的做法是,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并舉,讓生態與產業相得益彰。
涔山溝是一條23.5公里長的深溝,溝里有9個村落,山上有原生態的次生林。發展旅游既要治村,也要治林。
治村,讓村莊成為生態資源的一部分。涔山鄉整合各級財政資金3350萬元,對溝內沿線漚泥灣、張家崖、大石洞等村進行農村特色風貌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綜合治理;對3個村實施整村移民搬遷,拆除舊房256處,退耕還林384.4畝;推進5個采煤沉陷區移民搬遷。
同時,依托新開發的5個景點發展扶貧民宿、農家樂等各種旅游服務網點240余家,引導群眾發展林下經濟、銷售土特產品、提供載客代步、旅游向導等旅游服務。
治林,涔山鄉加大保護力度,投入520余萬元,其中退耕還林、封山育林1萬余畝,公益林補償88萬元,吸收122名有勞動力的貧困群眾,組成護林防火隊伍。整溝森林覆蓋率達87.6%。
2018年,一些農家樂年創收入破30萬元,萬年冰洞景區旅游綜合收入5.7億元。
脫貧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
“生態是我們的品牌,綠水青山是我們的優勢,更是群眾脫貧致富的出路。”張建平說,資源開發的同時,“治人”也是重要內容,要注重對貧困群眾的教育引導,提升脫貧成效。
涔山鄉先后出臺了“三自一帶”“雙扶”兩個獎補性文件,支持貧困群眾通過自主創業、外出打工、開辦農家樂等方式增收脫貧。
同時,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共享旅游發展的紅利。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涔山鄉以貧困幫扶資金入股旅游開發項目,貧困村民獲取項目分紅。村民通過參與產業鏈獲益實現穩固脫貧。
這些換來的是,涔山溝20個村1404戶328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9戶1989人,683戶1575人實現脫貧;鄉村成為創業熱土,吸引30多名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涔山鄉不僅成為整溝治理的典型,也推動全鄉依托生態和旅游產業向全域旅游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