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村民是真親,真心為大家辦事,村民也真信他、服他。”
“喲,李書記來了。我正和面蒸饃呢,一會兒在家吃飯吧。”
“不吃了,今天就是來家里看看。”
8月17日,省民族宗教委駐柘城縣遠襄鎮東街村第一書記李國杰來到昔日的貧困戶楊復元家中。嶄新的二層小樓,寬敞整潔的庭院,家具家電一應俱全,令人很難想象幾年前這個家庭的窘境。
2015年8月底,李國杰剛開始駐村。用了一個月,他起早貪黑,跑遍了全村183戶貧困戶,摸清了“家底”,將村里真正的貧困家庭識別出來。楊復元一家就是那次新識別出來的貧困戶。
“楊復元夫妻倆患有慢性病,一家人受此拖累,50多平方米的破屋里可說是家徒四壁。”回想第一次到楊復元家的場景,李國杰仍然歷歷在目。進行危房改造、辦理醫療保險、免費技術培訓、申請助學金……李國杰和駐村工作隊員們想方設法幫助這家人重新站了起來。如今,楊復元夫妻倆治好了病,通過賣粽子每天能收入200元,孩子也找到了工作,實現了穩定脫貧,日子越過越紅火。
幾年間,類似的脫貧故事在東街村不斷上演。村會計韓衛生說:“他對村民是真親,真心為大家辦事,村民也真信他、服他。”
東街村是回族聚居村,全村2800余人中,回族人口占比近90%。許多村民從事牛羊養殖及屠宰加工,導致大街小巷經常污水橫流。在省民族宗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李國杰帶領駐村工作隊整合資金300多萬元,硬化道路2.63萬平方米,修建下水道3000多米,還修繕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起文化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道路整潔了,環境變美了,如何帶領村民富起來就成了李國杰心中的頭等大事。長期以來,東街村集體經濟一片空白,是個無資金、無土地、無項目的“三無”村。結合村里的具體情況,李國杰組織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委員會,并爭取160.8萬元資金,發展育肥羊項目,又通過省民族宗教委的協調,聯系省內龍頭企業和養殖基地在技術和銷售方面給予支持,并在村里選出經驗豐富的能人赴養殖基地學習。
2017年11月,正當育肥羊項目發展到了關鍵期,李國杰駐村時間已滿兩年,他主動要求繼續駐村。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發展,如今村集體規模化養殖山羊477只,帶動村民養殖山羊1000余只。此外,村內200千伏的光伏發電項目已經并網,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分紅300元。
“村集體經濟發展了,一方面可以讓貧困戶分紅,另一方面可以帶動村民增收。村民愿意養羊的,由村委會統一購買,統一銷售,在養殖過程中提供防疫、飼養等技術支持。只要貧困戶愿意干,就一定能夠實現增收脫貧。”李國杰說。
加強支部建設,規范組織生活;協調資金改善村辦小學的硬件設施;建設10畝種植大棚,帶領群眾發展大棚種植項目……4年來,東街村每個角落都留下了李國杰的足跡。
再過一個多月,李國杰就要結束駐村了。最近,他每天都帶著新任第一書記走村串戶,熟悉村情。“東街村的發展已走上正軌,對于未來發展也有長期規劃。在我任職期間雖然不能干完,但我相信東街村一定會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村。”李國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