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兩場風,每場刮半年”,形容的是白城市通榆縣的氣候特點。由于自然條件惡劣,通榆縣農村大多比較貧困。2016年,在吉林日報老干部處任職的紀德永受組織指派,來到通榆縣邊昭鎮五井子村任第一書記,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3年多來,他腳踏實地積極謀劃,開動腦筋勇于創新,幫助五井子村改變了落后面貌,帶領群眾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今年41歲的紀德永出生在普通農民家庭,他深深懂得農民生活的辛苦。長大后,他應征入伍成為一名武警戰士,2006年轉業來到了吉林日報社。2016年初,由于扶貧工作需要,他義無反顧地擔起了貧困村第一書記的重任。
駐村后,為了讓老百姓早點過上好日子,紀德永開始挨家挨戶走訪。就這樣,用了半年時間,他訪遍了五井子村232戶貧困戶,建立了翔實的走訪記錄,為下一步精準扶貧打下了堅實基礎,也完成了吉林日報社與五井子村的“黏性”對接,使老百姓都知道了村里來了個報社下派的“第一書記”。
五井子村地處通榆縣南部,屬于嚴重的鹽堿地地貌,糧食產量極低。針對這一情況,紀德永向報社領導匯報,由于當地年輕勞動力不足,只有轉變種植觀念,由廣種薄收向精種高產轉變,才能真正實現增收。報社領導支持他的想法,立刻幫忙聯系了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在通過測土、配方、優種(植)、良肥等一系列發展融合后,逐步形成了“扶貧科技小院”的穩定運行模式——由通榆縣新洋豐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無償提供給貧困戶優質種子、化肥,并選擇種植大戶帶動貧困戶,督促這些貧困戶的田間管理,同時通過專家的科技培訓、田間指導帶動周邊貧困戶科學種田,形成幫助、扶持、輻射的扶貧效應。如今,“扶貧科技小院”的種植規模已經發展到200公頃,覆蓋232戶貧困戶,促進了增產增收。
紀德永還結合當地實際,組建起通榆縣新洋豐五井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逐步打造出一批具有通榆特色的綠色、生態、健康農產品。
通過積極協調,紀德永為貧困戶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貧困戶王振堂的兩個孫女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但家庭貧困,孩子讀書有困難。在與其他村民的交談中得知這一情況后,紀德永聯系原單位后,有一位同事資助了該家庭。貧困戶劉清江癌癥晚期住院期間,他兒媳也患病住院需要手術,由于無力承擔醫藥費,劉清江只好出院回家養病。紀德永知道后,為劉清江爭取到了民政救助。貧困戶王忱臣由于要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不能外出干活,紀德永就協調資金讓其在庭院里養起了雞和豬,增加了收入。在3年多時間里,紀德永靠著真誠付出,與五井子村村民建立了良好穩固的關系。為了使村級政務能夠公開、透明,提高為民辦事能力,他還為五井子村建立了“村事民情”微信群,群成員已達194人。
2017年,在吉林日報社的大力支持下,紀德永協調推動了所幫扶的國家級貧困村——五井子村的異地搬遷工作。2018年初,五井子村村民順利搬遷,在新居度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紀德永還在村民新居建立了愛心超市,參加愛心超市集中組織的義務勞動、衛生保潔、社會公益活動、文體活動、集中學習等,可以獲取積分。貧困戶可以通過累積積分兌換商品。活動吸引了邊昭鎮446戶貧困家庭參與,使他們在接受社會幫扶的過程中,樹立起依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的信心,達到扶貧扶志的目的。
紀德永說,奮斗在扶貧一線,有困難、有疲憊、有苦楚,也有收獲,每當看見貧困戶的問題得到解決,貧困家庭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他便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付出的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