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豐寧張百萬村黨支部書記張士東(右)到村里的草莓大棚了解草莓長勢,幫助投資者解決實際困難。記者 尉遲國利攝
每天清晨,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張百萬村易地扶貧搬遷戶宋貴福就開始忙活起來。他從事村里的公益崗,負責新村的環境衛生、小公園的花草養護。
“被村里聘為公益崗,每年有6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低保金、土地流轉金、入股分紅,我們老兩口每年也有兩萬多元的收入。”宋貴福說,“這多虧了張書記,要不然還在原來的破房子里受窮呢!”
老人口中的張書記就是張士東,2012年張士東當選該村村委會主任,2015年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之后還入選全省“千名好支書”。
“頭雁”回飛擔重任
在當地人眼里,1971年出生的張士東是個能人。年輕的時候他一直在北京發展,2000年回鄉搞工程,特別是購買了鉤機、鏟車等大型機械后,每年都有幾十萬元的收入,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2012年,村里換屆選舉,找到張士東,希望他參選,也給村里找找致富門路。后來,張士東以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
剛上任的張士東一看村里的家底,心里犯了愁,村部的屋子破舊,還欠著20多萬元的外債。
為了村里能正常運轉,他從自己工程款里拿出兩萬元交給了村會計。村里有大事小情,大家伙兒都找張士東。他每天忙得抽不出身,工程上的事只好委托別人代管。最后,他低價賣掉了所有的大型機械,幾十萬元打了水漂。
“這是何苦呢,還是別干了。”一些朋友勸他別當村委會主任,可張士東覺得既然鄉親們信任自己,就不能辜負了這份信任。
干出個樣來,談何容易?首先擺在張士東面前的難題是村莊面貌破舊,斷壁殘垣隨處可見,垃圾亂堆亂放。
張士東決定“刀刃”向內——先從自家人“下手”。
“叔,咱家的臨建得拆,不然巷道拉不直。”張士東登門勸說自己的叔叔,軟磨硬泡,讓叔叔點了頭。
就這樣,張士東頂著各種壓力,利用拆除的空地拉直街道、規劃公園,并籌措各種資金對小街小巷進行硬化,經過初步整理的村子面貌煥然一新。
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來,村民宅基地短缺,三代同住一個院子的現象十分普遍,村民對此也有不滿。
為此,張士東提議,經村民代表大會決定,在主村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建設平房22座及14棟兩層小樓。工程以村民自建、村“兩委”負責組織協調的方式,由工程隊統一設計施工建造,當年年底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張士東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一次重大考驗迎面而來。
2015年,張士東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當時,國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村“兩委”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借助生態移民建房經驗,對距離主村均在2.5公里以上的張貴庭溝、楊樹溝、二道溝3個自然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部分村民不愿外遷,況且涉及26戶村民,往哪兒搬還是個問題。
經多輪全體黨員及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最終決定將嚴重影響村莊安全的河道改往東臺子原河道,占用現在的河灘進行建房。這樣既解決了建房用地問題,又消除了河道的安全隱患,還能與原來的生態移民新居融為一體。
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村里做通了全村人的思想工作,還為兩名獨居老人出了建房的錢,搬遷的前期工作才算圓滿完成。
2017年底,搬遷工程全部完工,62戶村民高高興興入住新居,其中貧困戶15戶、40人。
“頭雁”高飛謀致富
張百萬新村的建成使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但這在張士東看來,還遠遠不夠。
張百萬村位于縣城北部,2012年的時候全村共有7個自然村,406戶、1232口人,其中貧困戶占一半以上。
“美麗家園的建設不能只是村容整潔、環境優美,更需要走出一條屬于張百萬新村的致富路。”張士東說。
為此,他帶領村班子成員深入研究,四處奔走,與豐寧豐聯中藥材合作社合作種植中草藥1600畝,村民以土地入股,獲得的利潤由合作社和村民各占50%分紅,同時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戶每天還可以掙到100元薪金。目前該模式已運營3年。
依托豐寧堃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450畝,公司統一經營種植麒麟西瓜,每年帶動150戶村民戶均增收8000元。
今年,總投資1.5億元的紅澤育苗廠又落戶該村,項目建成后可直接帶動本村貧困戶88戶,每戶直接受益3000元,還可以吸納周邊鄉鎮600名農民進廠務工。
目前,張百萬村已流轉土地近3000畝,初步形成了“一秧、一藥、兩果”的產業格局,高溫育苗達到400畝,種植1800畝中藥材、600畝草莓和麒麟西瓜、100畝生態林果。全村貧困戶兩項產業覆蓋率達到100%,戶均增收4500元。2018年底,張百萬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貧困戶的收入提高了,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16年,省、市、縣下發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資金150萬元。幾輪商議后,張士東瞄準豐寧壩上地區胡麻種植面積大的實際情況,決定利用這筆資金建一家加工廠。
考慮到大家都不懂經營,2016年廠房建好后,村里就與豐寧野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承包合同,租期20年,每年租金7萬元。
看到在村里種植西瓜的公司掙了錢,2018年,張士東帶領村班子成員,流轉了100畝土地入股該公司統一管理,50%收益歸村集體所有,當年為村集體創造收益20萬元。
貧困戶脫貧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張士東的收入卻減少了。可張士東說:“鄉親們的腰包鼓了,比自己掙錢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