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鄉柑橘文化節宣傳畫。章小燚供圖
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薛家源村近日迎來了首個文旅項目“沿店公社”,9幢老房子經過改造,騰籠換鳥,將以特色民宿、文化禮堂、傳統釀酒坊、紅色文化教育集合體的形式呈現在眾人眼前。這是楓樹嶺鎮下姜村與周邊的32個行政村成立“千島湖大下姜”聯合體黨委后的一個新動作,也是淳安縣黨建引領項目攻堅、助力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簡稱“消薄”)的一個具體案例。
去年,杭州市提出農村集體經濟消薄“3020”計劃(到2020年,全市所有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30萬元;到2022年,全市所有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20萬元)。為此淳安縣出招亮劍,倡導發展產業,開展造血式“消薄”。
經過探索,淳安縣形成了抱團發展、資源盤活、農旅融合、異地發展等辦法和招數,成立“千島湖大下姜”聯合體黨委就是在黨建引領下,抱團發展新業態的舉措之一。
柑橘是界首鄉特產,去年鄉黨委、政府發揮優勢,聯合13個村成立“界橘公司”,發展柑橘規模種植,并聯合策劃公司統一設計包裝,將當地土產賣出品牌效應,還打造集觀光、采摘、親子活動為一體的農旅融合項目,收益比單純的土地流轉更為可觀,體現了農旅融合的魅力。
文昌鎮東樹坑村雖家家小富,但以前村集體經濟卻一文不名。村書記方國旗介紹,東樹坑村的環境是“免檢產品”,無奈好空氣產生不了效益。后來,村里與上海一旅游公司合作,將農戶閑置的房間出租,供游客長期居住,一個房間平均每年可為農戶帶來萬元左右的收入,村集體也可獲得每間每年840元的管理費。目前全村共出租60個房間,村集體每年可獲得5萬元的管理費。東樹坑嘗到了資源盤活的甜頭。
異地發展是淳安縣一個創新手筆。縣林業局和農商銀行聯合推出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402個村通過抵押生態公益林收益權獲得2.5億元融資和信用貸款,入股位于杭州的江東杭千(扶貧)開發區千島湖智谷項目,統一獲取投資收益,預計每年能帶動402個村集體增收2800萬元以上,每村每年增收超過6萬元。
為充分發揮基層干部在“消薄”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淳安縣制定了比、學、獎制度。例如,定期舉辦“消薄”增收現場大比武,建立“紅黑榜”制度;創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電商經濟等“消薄”增收專題課程,分3期實現872名村社主職干部輪訓全覆蓋;建立村主要干部報酬、先進評選與“消薄”績效掛鉤考核機制,對提前完成“3020”任務的54個村的主要干部每人獎勵2萬元。
據了解,“消薄”增收工作開展以來,2018年全縣425個村全面實現集體經濟總收入2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5萬元的雙目標。2019年1至7月,全縣完成經營性收入10萬元及以上的村132個,完成總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149個,同時完成30萬元總收入、10萬元經營性收入的村有9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