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種地的路上,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朝陽村村民王祖保又被縣農委的干部攔了下來。
“王祖保,你天天種玉米,啥時候才能脫貧?”
“你這個人奇怪,那我不種玉米就能脫貧?”
“種李子,水果銷路越來越好了。”
“怪了,李子樹養了幾十年,沒哪個見它變成錢。”
…………
這段對話發生在5年前,但是王祖保至今記憶猶新。“農委干部和村干部跟我商量了好多次,我挨不住才答應試一下的。”如今已經脫貧致富的王祖保說,人家說的真有道理,現在自家最好的那棵李子樹,一樹李子一年能掙2000多元,一畝地能掙不少錢!
李子,是巫山脆李,在全國都小有名氣的水果品牌。可要在幾年前,不僅王祖保,絕大多數的巫山人,都不太相信種這果子能掙錢。
為啥?巫山脆李好吃,卻很難運出大山。“脆李這果子太嬌貴,剛摘下一兩天,又香又脆,甘甜爽口。一旦過了這時間,口感就會快速下滑。”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黃明說,那時候,巫山縣城便是脆李主銷點,價好也不過四五元1斤,行情低迷時1元1斤都沒人買。因為不耐儲存,又交通不便,就連好多重慶主城居民都只知道巫山脆李好吃,卻不知道去哪里購買。
明明手頭握著“金果果”,卻賣不上好價錢。當地人找出路,也找了好幾年。
這條出路,主要靠技術。巫山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技術人員爬高山、下深溝,在全縣范圍調查,找出了一批品質優、耐存儲的脆李單株。同時,通過開展巫山脆李采后預貯及包裝運輸試驗,探索建立完整的低成本、可復制、應用簡單的采后冷鏈貯運技術標準。
村里的合作社建起了冷鏈存儲倉庫,政府引進了大型物流企業,讓“金果果”插上了翅膀。“以前,村民挑著扁擔,擔著脆李去鎮里、縣城賣。現在,統一的泡沫箱裝箱,‘嬌貴’的脆李一路冷鏈,很快就被空運到北京的水果攤位上了。”黃明說。
說來簡單,一做卻花了好幾年笨功夫。笨功夫的結果,是巫山脆李走向了四川、湖北、北京等地。“現在的脆李,可不愁銷路了,不少外地客人特地上門來買。”王祖保算了筆賬,去年光賣脆李,他就掙了20多萬元。在巫山,通過種植脆李脫貧致富的貧困戶超過了2.6萬人。目前巫山脆李的種植面積已有25萬畝,全豐產期后預計年產超過30萬噸,產值超過30億元。
現在,不僅脆李走向了山外,當地的發展經驗也開始走出巫山。近年來,陜西嵐皋,四川南充,重慶市內的巫溪、合川、石柱等多個地區,有130多人來巫山學習發展脆李產業的經驗。不只是進來學,黃明說,“經常有人邀請巫山的果業專家去外地講課,大家的行程都滿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