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
該報告對我國城鄉居民數字素養現狀進行了調研。報告顯示,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差距達37.5%,農民數字素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職業類型群體。
報告提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需從“新IT”基礎設施和數字素養兩方面彌合城鄉數字鴻溝,以促進數字科技真正賦能于農村和農民、推動鄉村發展。
“只有農民對數字時代的適應能力增強,農民利用個人電腦等數字化技術和工具設備解決問題、創造收入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廣大農民在數字時代‘有機遇抓不住、有條件不會用’的問題才能得以解決,真正實現數字科技賦能于人。”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農村居民數字素養的提升,缺一不可。
平均得分43.6,國民數字素養亟待提升
社科院發起的此次研究,旨在評估我國居民數字素養發展現狀以及城鄉差異,并在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為加快提升數字素養、推動數字科技賦能鄉村提供參考和建議。據悉,這也是社科院首次發起針對我國居民數字素養的調查研究。
具體實施層面,課題組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發布的《全球數字素養框架》,結合我國國情和調研可行性,設計了一份我國居民數字素養評估問卷及對應計分體系,通過問卷調研、數據分析方式,對城鄉居民數字素養水平展開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參差不齊,平均得分僅43.6分(滿分為100分)。
在這一方面,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比我國先行一步,更早啟動了培養國民數字素養的相關舉措。但我國已拔足追趕。2018年,發改委等1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穩定并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提出,2025年我國國民數字素養要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基于國民數字素養不足的現狀,報告提出:建議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從數字社會的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出發,構建更為前瞻性、廣泛性和落地性的數字素養教育框架,促進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在數字時代的蓬勃發展,總體提升國民數字素養。數字素養教育應被視為終身學習社會體系的一環,應該依靠全社會的力量,而不僅僅依賴于學校教育。
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比城市居民低37.5%
分人群來看,調研發現,我國男女數字素養差距不明顯。但城鄉居民差距很大,不同職業類型、年齡階段、受教育程度的受訪者之間,數字素養水平存在明顯差異。
數字素養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平均得分56.3,農村居民平均得分35.1,差值高達21.2分,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了37.5%。報告就此提出:隨著我國鄉村基礎設施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新時代城鄉數字鴻溝問題主要矛盾,正從基礎設施差距轉向數字素養差距。
分職業類型來看,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得分僅18.6分,顯著低于其他職業類型群體,比全體人群平均值(43.6分)低57%。
具體而言,城鄉居民得分差距較大的5項依次為:數字安全意識、電腦使用、數字化增收、電腦工具開發、手機工具開發,差值依次為:43.2%、31.7%、27.7%、25.6%、23.8%。差距最小的兩項為數字內容創建能力、智能手機使用。
報告指出:隨著智能手機在鄉村地區的全面普及,農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機的能力正在快速接近城市居民。但與此同時,超過1/3農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機僅為進行娛樂消遣活動;近1/3農村居民認為手機或電腦的應用對個人就業/創業及收入提升“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說明,盡管數字化設備在農村地區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但數字化設備的工具價值還有待開發、增收價值還有待釋放。
姜奇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21年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十四五”時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軸。而生活著約5.6億人的中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則是國內大循環順利流暢運轉的核心動能,也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所擁有的巨大消費需求戰略縱深。
彌合數字鴻溝助力鄉村振興
報告提出,針對農村居民數字素養嚴重落后于城市的問題,建議各地政府統籌制定農村數字素養提升行動規劃,鼓勵研究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行動,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共同推動數字鄉村建設。
除此之外,針對農民個人電腦使用能力不足、數字化增收能力差等短板,姜奇平指出,鄉村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不應采取簡單的扶持、粗放的投資、數量型增長驅動的思路,而是需要以云計算、5G、大數據、AI等為代表的新IT基礎設施建設——即新基建的系統性思維來破局。
“提升農村居民數字素養,絕不能停留在‘家電下鄉’的思路。”姜奇平指出,關鍵在于提高其應用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意識、意愿和能力,要從產品下鄉變為送解決方案下鄉——整合資源,支持和鼓勵相關政府部門、社會機構、企業廠商將有關智慧農業的各類解決方案直接帶到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中去,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個性化定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