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早上7點30分,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闕店鄉轉水灣村第一書記楊興紅剛到辦公室,就接到了鄉黨委書記黃政打來的電話。“老楊,第二批訂單什么時候能趕出來?你盯緊點啊!會后我就過來看。”
20多天來,楊興紅幾乎天天被“催問”。黃政每天一個電話,還三天兩頭到廠里轉悠,是什么訂單值得如此牽掛?
原來,大年初三,安徽闕紅生態農業發展公司接到一筆大訂單:10萬瓶香椿醬。該公司是闕店鄉扶持培育的本土企業。“別人搞一村一品,我們舉全鄉之力發展一鄉一品。”黃政說,闕店鄉緊挨著5A級風景旅游區萬佛湖,不能發展工業和大規模養殖業,搞種植是最好的選擇。
香椿易栽好種,當地老百姓多零散種植。黃政盤算著,香椿種植如果上了規模,就會成為一個帶動力強的增收產業。于是,闕店鄉開始引導轉水灣村集中連片種植香椿,目前種植面積達1600畝,輻射帶動全鄉種植近6000畝。
香椿儲存時間短,轉水灣村通過回引外出能人建設了闕紅香椿醬廠,對農戶兜底價收購,大大提升了香椿產業附加值。
10點半,鄉里會議結束后,黃政就直奔香椿醬廠。“老吳,這一箱多少瓶?”“12瓶。”工人吳斌指著碼在墻邊的貨說,“這6000多瓶,下午就全部拉走。”在生產車間,貼標簽的、炒醬制醬的,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香椿醬廠剛起步,要想立足市場,當務之急是降低成本。”黃政拿起一瓶香椿醬說,“老干媽”每瓶5元到10元,香椿醬最便宜的也要12元,必須將成本降下來。年前,鄉里爭取到15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加上50萬元村集體發展資金,過段時間就能上馬一個全自動化制醬生產線。“降低成本,還有一個途徑,就是自主研發制醬底醬。底醬生產需要辣椒、黃豆、西瓜等配料,如果研究成功,可在全鄉鋪開配料種植。”黃政早有長遠打算。
回到辦公室已是12點30分,黃政打開筆記本,上面詳細記載著年度10項重點工作。除了香椿醬廠全自動化生產線項目外,還有龍潭河二橋建設、吳展故居紅色旅游景點打造、科技示范園建設等。
“闕店鄉年后已開過6次會,謀細謀實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任務。”黃政說,“下午就去吳展故居,商議挖掘紅色文化、發展鄉村旅游的事,守著萬佛湖這么好的自然風光不能浪費,要讓旅游產業成為惠民新引擎。”
龍潭河二橋,是連接葉畈村與神墩村的交通要道。有了這座橋,葉畈村群眾到萬佛湖鎮要繞行10多公里將成為歷史。“群眾反映行路難已多年,這座橋是民心橋,申報材料得做細做實。”手上忙著一件事,腦子里還盤算著下一件事,是黃政的工作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