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江蘇省常州市召開全市“兩優一先”表彰大會,武進區湟里鎮葛莊村黨總支書記蔣紅明被授予“常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在村民們心中,蔣紅明不僅肯干苦干能干,而且處處精打細算,是當地有名的“摳門書記”。
記者日前在葛莊村采訪時,聽到了關于蔣紅明“摳門”的一個典型故事: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72萬元,可自2005年至今,村里卻一直租房辦公。
“有錢為什么不蓋辦公樓?”面對記者的疑問,蔣紅明解釋說,從1998年開始,村委會就在這所廢棄的小學里辦公,2005年校舍賣給了一家企業,村里就以返租的形式在原址辦公。“雖然這些年村集體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相比蓋辦公樓,還有許多急需要花錢的地方。”蔣紅明掰著手指介紹了村里近幾年做的幾樁“大事”:拓寬硬化村道、河道清淤、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天然氣入戶……去年村集體用于民生實事方面的支出達236萬元。“村書記,就要替百姓捂緊錢袋子,將錢花在刀刃上。”
雖然村里的辦公場地是租的,但服務卻絲毫不打折扣。記者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看到,便民服務大廳設置了4個窗口,每個窗口都有村干部值班,村民辦事隨時有人接待,能辦即辦。
美麗鄉村建設是葛莊村近幾年的重點項目。2015年整村規劃時,設計單位開價50萬元的設計費,將蔣紅明“嚇”退了。他找到鄉賢中的一位規劃師,共同探討村莊建設方案,最終設計費只花了幾萬元。村里一條長1公里多的河道清淤,蔣紅明動員村民自己施工:租來兩臺挖掘機清淤,護坡由混凝土改為木樁,河岸綠化花卉由村民捐贈。如此改造后的河道,成為示范項目在全市推廣。
蔣紅明領著記者在村里走了一圈,村莊很美,但卻看不到任何大拆大建的痕跡,還是農村的模樣。只是過去的衛生死角變成了景觀花園,以前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澈的河道。“美麗鄉村建設不是面子工程,要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蔣紅明說。
替村民著想,就會得到村民支持。2017年村莊整治時,涉及群眾的部分自留地,70歲的老黨員崔全清站出來說,“無論是自留地、樹木,我都無償讓出。”村里需要新建一處旅游公廁,一位村民主動讓出8分自留地,一墻之隔的村民提出公廁從他家接水,另一戶村民還義務承擔了公廁的日常衛生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