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噶幾”,“搜噶幾”。回到家的每天早上都會被這幾個含糊不清的音節所吵醒,卻不知其含義,但又往往在回籠覺睡醒以后忘記了詢問。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臨近離家之時想起此事,這才從父母口中得知原來是“收垃圾”。
外出工作這幾年,回家的時間很少,對于家里的情況也不甚關心,即使回來,也頗有一些避世的韻味在里面,以至于錯過了很多事。聽到“收垃圾”這幾個字,不經意間才隱約的記起返家的路上,村子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村子不大,有一條小河從中穿插流過。幾年前這條河更像是一個水溝,雖然有幾米寬,但是水流卻很窄,河里河外更是鋪滿了垃圾,甚至于村里的幾座橋都成了垃圾堆放地,過人都很費勁,過車更成了一種奢望。對于肺活量少的人而言,天氣但凡一熱,過一趟橋都可能成為一次揮之不去噩夢,脾胃軟的人興許隔夜飯都會吐出來。
如今,這種令人極度不適的情況已然一去不復返,河里沒有了垃圾,河水也清澈見底,洗衣服的婦女,撈魚的孩子又重新填滿了這條河。橋上的人來來回回的也沒有了原來那種苦大仇深的崢嶸表情,步伐也變得輕快起來。老爺子們談天說地,沒有再遠離河邊,侃大山,曬太陽,聞河腥,好不愜意。
早上早起了一會兒,等著收垃圾的人來,這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在等待,沒有起來的人,鄰居也會幫其倒掉。沒有了隨意亂扔垃圾的壞毛病,村里的人都自覺了很多,反而這種自覺倒成了稀松平常。“地球是我家,環保靠大家”,村里聽過這句話的人不太多,之所以變得如此,我想也和上門收垃圾有很大關系。一天一收,不用跑太遠倒,不用堆積很多,這種“方便”在潛移默化中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哪怕最早只是為了圖省事。
倒完了垃圾,看著垃圾車遠去,憋了一眼不遠處的橋,當年的“垃圾集散地”連一丁點的痕跡都不曾留下,橋兩邊的護臺都被修繕完畢,護臺上坐著幾個大娘,邊聊天,邊看小孩,一陣風吹過,一大片潔白無瑕的楊樹雪又開始了自己的旅程,而她們身后還跟著幾個滿面笑容的隨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