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有講不完的出彩故事,數不清的出彩人物。”3月6日,在全國人大河南代表團的開放日活動上,面對69家中外媒體,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講起了舍身救人的“最美鄉村教師”李芳、把一顆棗做成“網紅”的“好想你”等出彩河南故事。作為傳統農業大省,河南最出彩、最亮眼的無疑是“三農”領域的眾多新變化。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振興,基層干部應該怎么干?我認為關鍵在產業。”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開口就直奔主題。作為南水北調水源地之一,淅川經濟發展的資源制約明顯,選擇產業很有學問。“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我們現在主要是林果種植,既能保護生態,又發展了經濟。”張家祥介紹,全村已種植軟籽石榴等特色林果5萬多畝,不僅鼓起了農民的錢包,還給村里的留守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
對于傳統農業大市周口,如何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也是一個重要課題。“我認為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委副書記、市長丁福浩介紹起自己的思考。一是處理好“遠”和“近”的關系,要按照長遠目標穩扎穩打,絕不能“大呼隆”,貪大求快。二是處理好“城”和“鄉”的關系,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絕不能“單打一”,顧此失彼。三是處理好“統”和“分”的關系,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規劃部署,同時堅持因村制宜、精準施策,絕不能“一刀切”,照抄照搬。
糧食主產省河南素有“中原糧倉”之稱,2018年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0.1%,全省糧食生產情況也成為記者提問的焦點。“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始終扛牢政治責任。”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宋虎振介紹,河南省耕地面積持續穩定在1.2億畝以上,連續6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5億畝以上,建設高標準糧田6163萬畝,占全國近10%。5年來,累計對104個產糧大縣發放獎補資金170多億元;對廣大農民發放農業支持保護補貼630多億元,調動了基層政府抓糧和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除了中原糧倉,近年來河南還提出要“做精大廚房,豐富大餐桌”。“我們重點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取得了可喜成效。”優質小麥面積占全省小麥面積1/7、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占總面積超50%、秸稈換肉換奶、靈寶蘋果、信陽茶葉……宋虎振向中外記者展示了一份結構調整的亮眼“成績單”。
“我帶來了一份圖表,能直觀展示河南脫貧攻堅的成果。”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扶貧辦主任史秉銳甫一展示手中的圖表,會場內攝影記者的“長槍短炮”立刻響個不停。
2013年,河南共有53個建檔立卡貧困縣,其中國定貧困縣38個。經過5年連續作戰,史秉銳介紹:“全省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8.79%下降到2018年底的1.21%。已有6個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計劃2018年脫貧的33個貧困縣正在進行脫貧退出的省級評估,有望順利實現摘帽。這樣一來就會有70%以上的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可以說是大頭落地。”
“但是越往后,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史秉銳指出,目前河南還有14個貧困縣需要脫貧摘帽,其中包括4個深度貧困縣,在脫貧以后,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任務也越來越重,“要一手抓好未脫貧縣村和貧困群眾的高質量脫貧,一手抓防止返貧,同時認真研究收入略高于貧困線的人口的支持政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確保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邁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