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農民工,幫過農民工,也更懂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鎮袁家營村村民袁海波時刻將農民工的事兒掛在心上,奔波不停。
企業復工復產后,他“護送”外出務工的鄉親們順利返崗;深入走訪多地企業,了解農民工就業現狀和急迫需求;回到家鄉創辦實業,幫助返鄉農民工做事就業。“要讓農民工兄弟姐妹們,既能走出去,又能留得住,還能回得來。”袁海波說。
走出去——
“守護”外出務工人員順利返崗
每年春節過后,都是外出務工的高峰期。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村民們的返崗遇到了困難。“有的全家常年在外務工,早就把家里的牲口賣了,經濟來源也全靠外出打工。”袁海波發現,一邊是農民工難以返崗,一邊卻是復工復產的企業面臨用人缺口。為此,袁海波第一時間聯系了當地人社部門,經過多方溝通協調,最終以大巴車“點對點”的方式免費運送務工人員。
2月20日,4輛大巴車載著第一批101名外出務工人員,從云南曲靖駛向了浙江義烏。在這2000公里的路途中,袁海波一路“守護”,為大家監測體溫狀況、發放防護用品,沒有一刻松懈。經過36個小時的奔波,袁海波將鄉親們平安送達了務工地點。
“下車了沒人管怎么辦?”這是大家最初的顧慮。實際上,袁海波把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想在了前面,為做好“一站式”服務,他在出發前就與相關企業負責人取得了聯系,企業早已安排好了班車等候,順利接收務工人員。
“打了一輩子工,像這樣的貼心幫助還是頭一回碰到。”有工友感慨地說。袁海波告訴記者,剛開始一些人不相信有免費坐車這樣的好事。看到第一批鄉親順利復工,報名的人也越來越多,并從袁家營村擴展開來,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想來搭乘“愛心班車”。截至目前,袁海波已經協調護送了7個批次,共800余名曲靖務工人員順利返崗。
留得住——
幫助務工人員異地安心就業
隨著鄉親們的順利返崗,更多的農民工情況如何?完成“護送”任務的袁海波沒有停歇,隨即開始了他的調研行程,先后前往上海、嘉興、寧波、義烏等地進行走訪。
袁海波發現,一些外貿企業受到疫情沖擊,訂單數量明顯減少,工人就業也被波及。他認為,可以建立相關平臺來了解企業情況,哪些用工過剩?哪些尚有缺口?有關職能部門就可以根據平臺信息將閑置勞動力進行調配,就近安排轉崗。
袁海波當過農民工,幫過農民工,也更懂農民工。2010年,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袁海波高中會考結束便遠赴浙江義烏打工,他賣過五金、擺過地攤,最后在一家服裝廠,從流水線員工成長為車間管理人員。平日里,袁海波特別喜歡與工友聊天,傾聽他們的想法、解決他們的困難。
2018年,袁海波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積極參加履職培訓、投入相關調研。“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深入調查研究,就不能發現人民群眾真實的困難和問題,也就無法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他一直將農民工問題掛在心上。
袁海波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外來務工人員憂慮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更有鄉親被迫返鄉。2019年,他提出了公立學校應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定入學名額的建議。當年9月,教育部就給出了明確反饋,決定在沿海地區先行試點。“要讓務工人員出得去,還能留得住。”袁海波說。
回得來——
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今天的農民工,已經不是大家傳統印象里的農民工了。”
袁海波感慨,父輩的外出務工者,還是扛著蛇皮口袋出門,到工廠里打零工、到工地上賣力氣。而新生代的外出務工者思想活躍、觀念新潮,開闊了眼界、學習了本領,不僅富了口袋、還富了腦袋,不只關心薪酬,更注重周邊配套環境和今后發展的空間。
尤其是近幾年來,返鄉工作和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看到這個趨勢,袁海波也不再外出務工,回到曲靖成立了創業項目,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返鄉人員安頓下來。“他們回來之后,用所學的本領服務家鄉,如果辦成企業,還能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讓更多人留在家鄉安居樂業,為鄉村振興貢獻一點力量。”袁海波說。
袁海波表示,現在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最大困難是資金的不足,“比如,村里有的人想在家鄉開店鋪,有的人想買輛貨車跑運輸,有的人想自己搞養殖,但是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找不到擔保人,貸不出創業資金。”
今年兩會,袁海波將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寫進了議案。他建議,擴大申請貸款擔保財產范圍,解決農民工缺少有效抵押物的問題;創業人員證照齊全的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益、機器設備、大件耐用消費品等均可作為抵押品。此外,他還建議重點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給予貼息,對符合扶貧、農業產業化貼息條件的創業項目優先給予辦理貸款貼息。
“希望能出臺更多適合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的優惠政策,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難的問題。”袁海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