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遠
我國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當卯足干勁迎難沖鋒,豈能容忍弄虛作假的“沙子”摻混其中!如何剔除“沙子”?關鍵在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脫貧攻堅督查巡查機制,還群眾以公平正義,還干部以風清氣正。
日前,一則《國貧縣貧困戶被曝有奔馳奧迪》的報道掀起輿論風波。報道稱,國家級貧困縣山西省臨汾市隰縣數百名貧困戶的名下擁有427輛車,包括奔馳、奧迪等高檔轎車,還存在1人名下有多輛汽車的現象。目前,臨汾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調查組,就媒體反映的情況展開調查。
由于調查剛剛啟動,我們尚難對此次事件給出定論。單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如果網上曝光的名單確鑿,那么該縣扶貧開發中心一名負責人給出的“有車不一定不符合條件”的說法將很難立住腳。這名負責人列舉了3種特殊情況,“進了貧困戶以后,為了發展生產才購車”“有人冒用他的名買的車”“人家名下有車,但是家里邊有好幾個生病的,而且是患大病的”,以回應公眾質疑,不料卻遭到了更多的質疑。
如此回應輿情,實在頗顯敷衍。貧困戶為發展生產,購買三輪車、小貨車等價格相對較低的生產性用車尚能說得通,但購買轎車等消費性車輛就實難自圓其說了,特別是坐擁高檔轎車和多輛轎車,光養護費在城市中產人群看來已是不小的開支,更別提購買花銷,怎能還被列入貧困人口序列呢?即便有人因醫護家里的病人或其他變故而“一夜窮困”,那也是少數情況,數以百計的“有車”貧困戶都有“特殊原因”,是不是太巧合了呢?另外,那么多貧困戶的名字都被他人冒用購車,是不是太吊詭了呢?……這一切有悖常理的說辭,不得不讓人產生“有貓膩”的聯想。
暫不談隰縣,且等待調查結果。放眼全國,在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帶動下,我國實現了5年減貧6800多萬人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帶來脫貧利好的同時,個別地方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走偏”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弄虛作假、數字脫貧等等。尤其是弄虛作假,浪費了有限的扶貧開發資金資源,剝奪了部分貧困人口接受幫扶的權利,在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抹黑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可以說,貧困戶開豪車的情況絕不僅僅存在于隰縣一個地方。2017年1月到10月,全國被審計的縣就剔除和清退10.18萬不符合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新識別補錄9.51萬貧困人口。黨和國家一再加強對脫貧攻堅的紀律檢查和督查巡查,為什么依然有少數人敢于“頂風作案”呢?
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這3頂“帽子”,本是黨和國家為了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而給予的扶持政策,但在個別地方和少數人的眼中,卻成了能獲得項目優惠和資金利好的“免費餡餅”。摘掉“帽子”,原是一種光榮。少數人卻為一己私利,即使達到了脫貧標準,也遲遲不愿退出;更有甚者,通過“濫用職權”“權力尋租”,在識別認定、建檔立卡過程中大膽造假,將不符合標準的人口“偷梁換柱”,列入貧困戶序列。一些相關部門在督查巡查中,只是看材料、查臺賬、聽匯報,甚至搞形式、走過場,沒有真正撲下身子一一入戶核實,也為此類“摻沙子”式違法違規行為搭建了“溫床”。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當卯足干勁迎難沖鋒,豈能容忍弄虛作假的“沙子”摻混其中!如何剔除“沙子”?關鍵在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脫貧攻堅督查巡查機制,還群眾以公平正義,還干部以風清氣正。
具體而言要做好以下幾點:橫向調動紀檢、組織、扶貧、農業農村、審計等多部門力量,健全各部門優勢充分發揮的聯動機制;縱向完善市、縣、鄉三級督查巡查體系,督查重點放在貧困識別與退出、扶貧資金使用、扶貧項目安排等環節;向下壓實督查干部責任,加強對督查干部的教育培訓,進一步激發敢于“唱黑臉”的擔當意識和“磨腳板”的責任意識,杜絕形式主義,真正入村入戶將工作干得像繡花一樣精準細致;向上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對群眾反映強烈、違反相關規定的問題及時調查解決。
鏡不蒙塵可照人。事實上,近些年各地在脫貧攻堅中違規行為的發生數量和發生率都已經明顯下降。然而,我們依然還得繃緊腦中的弦,讓弄虛作假的“沙子”無處容身,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傳遞滿滿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