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今天早上一擺上來就很多顧客過來詢問”,負責現場展示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也帶了不少過來,為了展臺布置,但是現在都賣光了!”在第16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現場,吉林省汪清縣黑木耳的展位吸引了許多經銷商及顧客的駐足。
產品有特色,產業有優勢
不只是在農交會的現場,黑木耳一直是汪清縣的驕傲。作為中國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汪清縣黑木耳既具有特色,又富有優勢。“我們的特色之所在主要是我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汪清縣地處長白山麓,平均海拔806米,四季分明,為木耳的生長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汪清縣縣長元國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縣地貌‘八山一水一草,半草半田’,80%的面積是山區,10%是水系,5%是耕地,5%是草地,加上我們森林覆蓋率高,有充足的資源支撐黑木耳產業。”“汪清黑木耳”有詳細的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結合嚴格的質量管控和獨特的氣候特點,汪清黑木耳較其他地區的木耳質量更好、膠質含量更高、口感更佳。
在產業方面,汪清率先采用液體菌生產菌包技術,每個生產基地都設有專職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基地內農戶數從幾十戶到幾百戶不等,栽培規模少則幾萬袋,多則幾十萬袋,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模式。并通過與科研單位的聯合,全縣在農業技術、食用菌食品加工、質量控制和食用菌高端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了10余項科技成果轉換。有富硒木耳、黑木耳提純膠囊片劑、木耳超微粉、木耳飲料等。2017年,市場黑木耳交易量1.8萬噸,實現交易8億元人民幣,單日最高交易額達2000萬元。
工藝講創新,扶貧有奔頭
汪清縣地處茫茫長白林海之中,自古就出產野生黑木耳,由于過度采摘,野生資源逐步走向滅絕,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探索新的黑木耳栽培模式。“汪清黑木耳發展共有三個重要節點,一是1976年引進木耳菌實行木段栽培;二是1997年開始袋料栽培技術;三是2005年實行的單片黑木耳生產技術;時至今日已發展為“小孔出耳”+“棚架晾曬”的生產工藝。”汪清縣農業局局長金元哲對記者說。在創新工藝的同時,汪清縣黑木耳2016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2017年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創建單位”、同年被國家9部委聯合認定為全國首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單位”。
從2017年建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至今,汪清縣的特優區建設歷程已近一年,木耳產業作為縣支柱產業,在當地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汪清縣農業局局長金元哲在采訪中說:“汪清縣委縣政府對這項產業非常重視,在頂層設計上做了一個高標準的謀劃,為產業發展定好了方向,我們縣是省定的兩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為了實現農民脫貧致富,政府累計投入到木耳產業里的資金就2億多元,非常利于木耳產業的發展。”在政府資金支持的背景下,汪清縣的木耳企業也積極配合,“在我們的嚴格要求下,企業在前端的菌包生產中已經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廠房建設,并擁有了標準化的生產技術。”
2017年全縣貧困人口依托黑木耳受益8350戶14300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81%;2017年,縣政府又投入扶貧資金3317萬元(占全縣扶貧資金總投入的30%),新建16個日產3萬袋以上標準化菌包廠,年增加產量5470萬袋,帶動5550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黑木耳產業已遍布全縣9個鄉(鎮)160余個村屯,成為汪清縣五大扶貧產業(種植、畜牧、光伏、旅游、食用菌)的支柱產業,為農民脫貧致富、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奠定了良好基礎。
政府重培育,推介有底氣
汪清縣黑木耳的采摘與種植歷史悠久,在沒有人工栽培之前,老一輩的汪清人民就去山上采摘自然生長的黑木耳。元國介紹,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汪清縣開始嘗試著黑木耳的人工栽培,到現在已經有了40多年的栽培經驗,到現在慢慢實現了黑木耳的產業化、規模化。“這些都是我們縣黑木耳的優勢所在,也正是這樣的特色和優勢,加上國家的扶持,我們縣黑木耳的產業地位非常高,一個是規模大,2017年我縣黑木耳栽培量為6.5億,產值是高達34億,菌包供給能力10億袋;另一個是生產面大,在我們汪清200個行政村中,116個村生產黑木耳,從事黑木耳產業的農民4萬多,占全縣農民的一半。”在政府支持,企業配合的大背景下,汪清縣黑木耳不斷推進品牌建設和產品宣傳。通過參與農博會、農交會等活動,加上自行策劃專場推介,加大產品的宣傳力度,對汪清黑木耳進行全方位的宣傳。2018年汪清縣參加了中央六套的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由影視明星專門為汪清黑木耳進行免費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