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色故都、共和國的搖籃——江西瑞金,有一個村民小組叫華屋。蘇區時期僅有43戶人家的華屋,借錢借糧支援紅軍,出人出力參加革命,留下可歌可泣的“十七棵松”的故事,是有名的“紅軍村”。
解放后,面對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他們不向黨張口,不向政府喊苦,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越是艱難時、越是顯紅色。一家三代半間屋子,兒女輪流回家過年的感人事跡不斷涌現。
脫貧攻堅一聲號角,贛南大地平起春風。70年的變化,看7年。短短7年間,從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尋求突破,華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蹲點采訪10天來,滿耳聽到的是紅色旋律,放眼看到的是蓬勃興起的產業,切身感受到的是華屋人民脫貧的喜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感觸最深的是華屋人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對黨的由衷執著的熱愛。短短7年,華屋從典型貧困村、“空心村”,一躍成為脫貧攻堅示范村。華屋堅持產業與就業并重,克服人均耕地少、山地貧瘠等困難,統籌有限資源,立體布局油茶、果蔬、蜂蜜等產業;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結合,將紅色精神傳承與農家樂、家庭旅館相融合,為蘇區振興打造了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