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當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面對的新課題。2014年以來,浙江省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定點投放、分類收集、分揀清運、回收利用、生物堆肥”等各個環節的科學規范、基本制度和有效辦法。目前,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政村累計1.79萬個,覆蓋率達到73%。
為切實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狀,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迫切需求,2003年,習近平主政浙江時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農村垃圾治理。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決策部署,在農村圍繞“最大限度減少垃圾處置量,實現垃圾循環資源化利用”的總體目標,改革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的傳統方式,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各環節科學規范、基本制度和有效辦法,不斷改善農村人居條件,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明確責任,抓資金保障。明確縣(市、區)人民政府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責任主體。各市確定農業農村部門為牽頭單位,成立農業農村部門、宣傳、財政、生態環境、商務、建設、供銷社等部門參加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工作指導小組,負責做好相關工作。
營造氛圍,抓觀念轉變。浙江省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發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力度,在主要媒體開設宣傳專欄,總結報道鄉鎮、村的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示范帶頭,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做好深入發動。
建立規章,抓分類制度。農村生活垃圾分四大類,具體到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分類處置。村內規劃建設垃圾回收站,確定專人負責,與縣廢舊物品公司等簽訂可回收垃圾購銷協議,定期(每半月或每月一次)到村集中收購。建立源頭追溯制度,建立責任到人的包干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
因地制宜,抓處理模式。不同村莊結合實際推行不同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從源頭抓起,倡導自產自銷、日產日銷、不出村不出組不出戶,通過“回收、機器堆肥、大陽能堆肥、電廠焚燒、填埋”等方法分類減量,化整為零,就地及時轉運處理。
網格管理,抓長效運行。浙江省倡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網格化管理,建立一月一報告、一季一抽查、年終考核的工作機制。各地通過召開匯報會、觀摩會、現場會,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等形式強力推動。建立起包干、考核、公示、獎勵等制度促進保潔長效化。安吉縣農業農村部門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招標以合同形式把村莊保潔工作,承包給專業保潔或家政公司。
破解政策,抓綜合利用。浙江針對農村垃圾分類出現的問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目標。各地以縣域為單位編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規劃方案,因地制宜確定終端設施的布點、規模、處置區域。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多方面問題:分類意識不高,垃圾混合投放。部分農村群眾缺乏垃圾分類意識和分類常識,增加了后續處理難度;農村財力薄弱,收集清運困難。
因此,在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工作中務必要做到以下幾點:排查整治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清除垃圾山、垃圾圍村、工業污染“上山下鄉”等典型現象;加大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力度,組織村干部、垃圾清運員及群眾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培訓;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農戶分類、回收利用、設施提升、制度建設、長效管理”五大行動,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經濟可靠、管理可續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試點,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化站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