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桑養蠶、養鵝、養蛇,這些當地以往少有的特色產業,正在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加司村興起。8月23日,村民們告訴記者,這都是靠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韋柳帶動發展起來的。
韋柳是當地有名的經濟能人,2017年村兩委換屆當選村委主任,2018年調整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他說:“現在村兩委干部待遇好、有奔頭,適合干事創業。”
大化推行村(社區)兩委干部公職化管理,吸引大批和韋柳一樣的能人進入兩委班子,逐步建立一支素質高、能力強、能脫產從事村級公共事務管理服務的干部隊伍,并通過健全完善管理、培訓、考核等方面配套制度,完善村(社區)干部經濟待遇和工作管理、村務運行機制,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村(社區)兩委干部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但待遇少、缺保障,加上少有上升空間,部分村(社區)兩委干部把服務群眾當成“副業”。
“對這種情況我們心里很著急,但也理解。”都陽鎮黨委書記黃大友說,大化是全區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一些村(社區)兩委班子不得力,成了“軟弱渙散”村。
“這種局面必須改變。”縣委書記楊龍文說,“一定要有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作風過硬、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村干部隊伍。”幾經研究,該縣將公職化管理作為切入口。今年初,大化出臺《村(社區)干部公職化管理實施方案》,加強農村干部隊伍規范化管理,規范村級事務運行機制,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職能向村級延伸。該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潘慧華說,目前已經將160個村(社區)的黨支部書記納入公職化管理,待條件成熟后,再覆蓋所有村(社區)兩委在職定員全額補貼干部。
該縣制定村級兩委班子和干部激勵考評暫行辦法,推行規范化管理。參照公職人員管理模式對獲聘村(社區)兩委干部進行日常管理;參照公職人員實行上班制,周一到周五實行8小時工作制度,周末和節假日派人值班。自今年起,依據村級班子及其成員述職、民主測評情況,以及實地核實情況,對村(社區)兩委班子和干部進行績效考評,考評結果與個人的報酬待遇、獎懲掛鉤,并作為今后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依據。
待遇大提升。從2019年1月起,對村兩委全脫產和半脫產干部,每人每月增資500元和200元,并落實每人每年養老、工傷、意外傷害險共800元。目前,村兩委“一肩挑”干部月工資2040元,單獨擔任村書記或村主任的月工資1900元左右,一般全脫產干部月工資1700多元。在職定員全額補貼村(社區)干部每年績效獎勵一等獎6000元、二等獎3000元和三等獎1500元。村干部年收入最高可達3.25萬元,接近當地事業單位人員的收入。六也鄉弄茶村村民委主任黃澤啟說:“我現在一個月到手工資1934元,能保障家里的基本支出。”制定離任村(社區)兩委干部補貼辦法,對村干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繳費年限滿15年以上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解除其后顧之憂。
晉升有出路。今年,江南鄉法棠村40歲的村委干部韋疆合考上了鄉鎮綜合崗位公務員。對年齡的適當放寬,讓他有了晉升的機會。該縣每年優先拿出一定招考比例,面向村(社區)干部定向招錄基層公務員、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打通晉升壁壘。連續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或者村委會主任滿6年,且考核稱職以上(其中3年以上考核優秀)的,可以享受鄉鎮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待遇。這一舉措吸引了一批高學歷的年輕人充實到村兩委干部隊伍中,改善了村(社區)兩委班子的年齡結構和知識層次。雅龍鄉偉平村兩委班子中,有兩位高中以上學歷的年輕成員,平均年齡全縣最小。
干事有動力。“組織給了我們這么好的待遇,干不好就無臉見人了。”都陽鎮忠武村黨支部書記覃寶國說,村里要發展沃柑,群眾不敢跟進,村兩委班子自掏腰包先做,帶領106戶貧困戶入股,目前發展到225畝,今年首次有了10萬元分紅。村(社區)干部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
目前,大化正在運行的147個“聯建聯養聯種”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3000多戶,每年可帶來近30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此外,該縣還建立問責制度,今年以來,已對4名不勝任、不合格、不盡職的村黨組織書記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