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90歲了,身體依舊很硬朗。從普通的農民成為連續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從西溝村走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從全國勞模到“共和國勛章”,她的故事傳奇,榮譽滿滿。
對于這些,申紀蘭總說:“這是黨對我的信任,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相較而言,她說得最多的是西溝村該如何發展、西溝人該怎樣脫貧致富。
同工同酬改寫婦女地位
1947年,申紀蘭嫁到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這之后,她陸陸續續到過縣城、省城和北京,但始終沒有離開過這里。
上世紀40-50年代的西溝村多山少地,山是石頭裸露的荒山,地少不說,還是石頭積下的薄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再加上生產資料匱乏,西溝村正常的農業生產很難、村民吃飽飯更難。危難之時,村黨支部書記李順達組織起互助組,開展生產自救。申紀蘭積極響應,在婚后第六天就下地勞動。
那時,農村有著“好女不出院”的陋習,她起身反抗,帶著十幾個姐妹加入互助組,和男人一樣種樹開荒。至今,村里仍傳頌著這樣的“斗爭故事”:
春播快開始了,成堆的糞要往地上勻。婦女裝一天糞7分工,男人挑、勻一天10分工。干了一天,婦女們都想挑糞勻糞。男人不愿意,就比賽。一樣多的人和地,男人休息了,婦女不休息。不到晌午,婦女們都勻完了,有的男人還沒勻完,連最反對同工同酬的男社員也說“該提高婦女的底分了”。
1952年,申紀蘭帶領農村婦女實現同工同酬,以勞動和創舉塑造了新中國農村婦女的新形象,并推動了“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
自此,在西溝村,婦女與男人一道扛起鋤頭、挑起擔,開始了大面積治山治水、打壩造田、植樹造林,換來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溝,耕地面積增多、農業增產,荒山荒溝綠樹成林。
這之后,她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并作為新中國婦女代表,到丹麥參加世界婦女大會。
創辦企業開拓集體經濟
告別了貧窮饑餓,西溝人看到了奮斗才有出路。也只有奮斗,西溝才能致富。
改革開放后,申紀蘭率領著西溝人喊出了“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的口號,開始了工業化轉型。
1984年春,剛剛參加完“兩會”的申紀蘭便帶領村干部到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參觀考察鄉鎮企業。考察結束,她下定了辦企業的決心。
1985年4月,西溝村利用本地豐富的硅礦資源,開始興建鐵合金廠。這是西溝村有史以來創辦的第一家初具規模的工業企業,也是平順縣創辦的第一個村辦企業。1987年10月,總投資150萬元,西溝鐵合金廠一號爐建成并試產成功。
1994年,西溝村辦起了金星磁鋼廠。1997年,西溝村與山西安泰集團合作建成了山西安泰紀蘭飲料有限公司。隨后,西溝飲料廠全面改制,組建了山西紀蘭飲料有限公司,使西溝村辦企業第一次引進了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
從跑項目、找資金到領著村民親自干,申紀蘭經歷了辦企業的艱辛,卻讓村民嘗到了興工致富的甜頭。
西溝村前任黨支部書記王根考清楚記得,一次清理鐵礦的厚沉渣時,由于鍋爐溫度高,為了安全,他想著花錢找人來做,但申紀蘭不同意,她自己拿著鐵鍬在高溫爐下鏟,為大家省下了5000多元。
隨著紀蘭核桃露、紡織繡品、化工建材源源不斷地運出山外,西溝的集體經濟突飛猛進。最輝煌時,西溝擁有10家企業,西溝村民年均收入曾是平順縣最高的。二層樓房、西溝幼兒園、中小學校,見證了西溝在那段時間的輝煌,也見證了申紀蘭作為勞模的奉獻與擔當。
這樣的探索為西溝日后成功發展香菇大棚、光伏電站,引進太子龍服飾企業,與山西曦晟園科貿公司合作發展沙棘產業,積攢了經驗。
盤活資源蹚出綠色新路
上世紀50年代的西溝不像現在這樣綠樹成林。光禿禿的山上石頭遍地,深深的7條大溝也是石頭密布。惡劣的自然條件讓西溝與貧窮相伴。
“能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申紀蘭率領著西溝人劈山取石,在河灘地打壩治水造田,硬生生地通過“一百擔糞一畝田”的堅持,在“陽坡栽樹樹難活”的山上栽滿了松柏,在溝里灘上造了田。如今,2.6萬多畝的造林面積成了西溝的“綠色銀行”。
在她的帶動下,西溝人延續著植樹造林的傳統。西溝70多歲的老人們還都下地干活、上山植樹。
2012年冬,由于西溝鐵合金廠爐體小,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需要進行拆除。這是申紀蘭親手創辦的第一個企業,曾帶動全村200余戶群眾脫貧致富。申紀蘭知道,西溝的發展要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毅然關停了鐵合金廠、磁鋼廠、石料廠和磚瓦廠。
申紀蘭清楚,西溝要把自身的資源轉變成發展優勢。綠水青山下的生態資源、革命傳統和勞模文化的紅色資源,這些都將變成西溝村的旅游前景。
申紀蘭說,西溝的現在是艱苦奮斗出來的。不脫離農村,不脫離勞動,帶領著西溝人建設鄉村、脫貧致富,她作為共產黨員和勞模,更應該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