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前幾年的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官舟鎮木梓嶺村,到處是泥巴路。修路,成了村民最期盼的事兒。
為木梓嶺村啟動修路的,是第一書記侯元軍。2016年,沿河縣畜牧獸醫局辦公室主任、水產工程師侯元軍來到木梓嶺村任第一書記,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也開始了他的扶貧“長征路”。
駐村伊始,侯元軍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村支委做路線規劃與測量,想徹底把路的問題解決掉。但是,當路線規劃到村民楊林家土地時,楊林死活不讓。事情耽擱不得。打聽到楊林愛喝酒,侯元軍就經常提著酒和花生米到楊林家做工作。一來二去,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原來,楊林對村里賬務不公開有意見,對村干部也有看法。了解到實情后,侯元軍就把村里連續3年的賬務一筆筆地指給楊林看。楊林解開了心結,也答應了修路占地。
線路規劃好了,侯元軍又連夜趕制項目申報書,成功爭取16.3公里的組組通硬化項目。他通過組建村級勞務合作社把組組通項目承包下來,組織村里有勞動能力的來務工。給自己修路,村民們積極性都很高,也很賣力。路修好了,村里核桃、銀杏、蛋雞養殖等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建了起來,外出打工的人也紛紛回到村里發展。
為幫助村民拓寬致富門路,侯元軍動員8戶村民養殖努比亞山羊,手把手培訓村民養殖技術。看到他們養羊都賺了錢,越來越多的村民找到了侯元軍要求養羊。如今,木梓嶺村許多村民在他的幫助下都成了養羊能手。“與群眾交朋友,把群眾當親戚,是了解民情的一把金鑰匙!”這是侯元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7年底,木梓嶺村終于脫貧了。但侯元軍的“長征路”還在繼續。他說:“只要有一個村子不脫貧,我就不撤退。”
2018年,新一輪駐村工作一開始,他就主動請纓到更偏遠的深度貧困村紅星村擔任第一書記。
侯元軍一上任就了解到村里原來申請的養豬項目,因屬先建后補,沒有啟動資金,他用自己的戶頭先后兩次向銀行貸款20萬元,讓村里先把豬圈等基礎設施建起來。考慮到單打獨斗形不成規模,侯元軍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每年為企業“代養”生豬1000余頭。他還指導村民把豬糞集中儲存發酵,用來給蔬菜施肥。這樣,不僅美化了環境,也實現了循環發展。
不時地,總有人悄悄地把一些蔬菜、雞蛋送到村委會門口,他都委婉地送回去。在侯元軍看來,走好扶貧“長征路”,就是腳踏實地為村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