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馬縣孟定鎮大水井村黨建文化長廊。
滄源縣班洪鄉黨員在“抗英遺址碑"前重溫入黨誓詞。
云南省臨滄市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作為全國脫貧攻堅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滇西邊境片區的主戰場之一,該市8個縣(區)都曾是貧困縣。其中,位于290余公里長的中緬邊境線上的44個邊境村,更是當地脫貧攻堅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
2017年,云南省委組織部聯合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在邊境縣啟動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主要內容的邊疆黨建長廊“四位一體”試點項目建設。借力政策“東風”,臨滄3年累計實施試點項目30個,并同步配套186個項目,44個邊境村不僅全部脫貧出列,而且成了“沿邊小康村”。
興邊富民路上,臨滄有哪些個性化“標簽”?記者日前實地尋找。
項目落地,規劃先行——
村莊發展少走彎路
【新聞故事】
走進鎮康縣南傘鎮紅巖村刺樹丫口村民小組,只見一條條水泥路平整干凈,一排排灰瓦黃墻小樓錯落有致,千米巡邊棧道上游客如織……
此情此景,很難想像幾年前刺樹丫口的貧困狀況:76戶362人中,建檔立卡戶有60戶267人,而且不通水、不通電……
“四位一體”項目試點后,刺樹丫口獲得了項目補助500萬元。“怎么用好這筆錢呢?”紅巖村黨總支書記雷光鋒沒有直接回答記者的問題,而是拿出了“刺樹丫口發展規劃書”,并介紹了規劃書的由來。2019年春節,他把從村里走出去的機關干部、專家、能人請回來,讓他們對規劃建言獻策。歷時幾個月,這份體現鄉賢智慧的規劃書終于出爐了。
戍邊館,是刺樹丫口規劃建設的一個亮點。里面有黨群活動室和村史館等多功能空間,收集了鎮康縣的守邊史料,建成后成為縣里開展黨員教育活動的“打卡點”。
黨建上水平,服務上臺階。在黨組織帶領下,群眾的吃水、住房、用電、出行等難題相繼破解,6名黨員分片包戶,帶頭種甘蔗、建采摘園、開農家樂……2019年,刺樹丫口人均純收入15195元,一舉甩掉了“貧困帽”。
【新聞縱深】
臨滄市以“四位一體”試點項目為抓手,整合50億元資金投到44個邊境村,建成黨員活動場所307個,所有村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全部達標;積極推進村道硬化,完成安居房建設3570戶。
項目落地,規劃先行。早在2018年12月,臨滄市啟動了“萬名干部參與家鄉規劃建設行動”,組織2.6萬名公職人員“各回各村”,為6511個自然村制定發展規劃,經專家論證、村民表決后實施,避免了“想一出是一出”的現象,讓村莊發展少走彎路。
組織聯建,條塊融合 ——
基層治理善于借力
【新聞故事】
耿馬縣孟定鎮清水河村黨總支書記李自平除了要管好村里的事,還要過問海關、邊檢的事。為啥?就因為他還兼任聯合黨組織書記。
原來,清水河村和清水河口岸毗鄰。過去海關、邊防、口岸等機構“各管一攤”,扯皮的事時有發生。為改變這種狀況,清水河村國門聯合黨組織應運而生,李自平任書記,海關、邊檢、邊境派出所各有1人擔任副書記,還吸收了外事、商務、口岸等9名成員,無論是條線還是村里的事,都由聯合黨組織“商量解決”。
“口岸往來車輛多,孩子過馬路不安全。”村民有反映,聯合黨組織有回應:在清水河小學門口設立斑馬線,安排專人護送學生過街。新冠疫情發生后,因通關檢查更嚴,導致車輛堵塞,影響村民出行,聯合黨組織協調海關開設“綠色窗口”、提供24小時預約通關服務。
清水河對面就是緬甸。李自平說,他這個村書記還經常要操心河對岸的事。垃圾順水漂,他就聯系對方一起撿拾;夏季蚊蟲易滋生疾病,聯合黨組織向對方捐贈滅蚊物資,約好時間一起消殺。
【新聞縱深】
孟定鎮在7個邊境村分別設立了聯合黨組織,清水河村國門聯合黨組織便是其中之一。
與內陸村莊相比,邊境村承擔著興邊、富民、固防的使命。這就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打破條塊分割,實現由“各吹各的調、各敲各的鑼”,向“共解村莊發展之困、共畫基層治理同心圓”轉變。
截至目前,44個邊境村已分別按照邊境通道型村、規模產業型村和特色旅游型村等5種功能形態,組建相應的聯合黨組織,并通過完善機制,優化聯合黨組織對各項事務的統籌功能。
產業振興,賦能“頭雁”——
富民路上能人領跑
【新聞故事】
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地處南滾河國家公園核心區域,風景如畫,可多年來守著金飯碗過苦日子。縣委常委、班洪鄉黨委書記畢志兵認為癥結在缺少一批好的 村莊帶頭人。
于是,班洪鄉率先試水,讓那些不稱職不盡職的村干部挪位置,全鄉6個村換了4位書記、6位主任。
不換思想就換人,效果很快顯現。佤族是直過民族,習慣了狩獵、刀耕火種的生活,往往“種一山坡,只收一羅鍋”,發展現代產業需要干部耐心引導。鄉里規定,村干部每兩天必須到田間地頭去一次,手把手教會群眾怎么干。為了在全鄉推廣辣椒產業,畢志兵編了一首“辣椒歌”讓鄉村干部傳唱: “播下種子用心干,小小辣椒映紅佤山邊疆……”
為建強村級帶頭人隊伍,滄源縣打出了“兩手牌”:選準人和送本領。2019年5-7月,滄源縣組織93個村的黨組織書記、村主任、第一書記和致富帶頭人近800人,分批到成都市委黨校培訓,傳授鄉村振興的理念、思路和辦法。培訓班專門設置了一門“社會實踐課”,給每個學員留出5分鐘“表演”時間,推介自己的村子、特色產業、發展招數,形式不拘一格。
班洪鄉班洪村黨支部書記楊志良是培訓班學員之一,他第一次登臺表演時,當著那么多陌生人的面又說又唱還有幾分害羞,但幾次登臺后,他的“演技”大有長進。楊志良說,“上臺既考驗膽量,也考驗營銷水平。我們村想發展鄉村旅游,必須走出去多吆喝,酒香也怕巷子深嘛,我十分珍惜這種‘彩排’鍛煉的機會。” 眼下,楊志良越干越有信心,村集體經濟紅紅火火,以生態旅游為抓手的“南滾河國家公園探秘游特色小鎮”初現雛形。
【新聞縱深】
回引優秀人才、實施學歷提升、組織異地培訓……在選優配強村級帶頭人隊伍方面,臨滄舍得下本錢。據介紹,該市還將一批優秀村書記送到浙江多個明星村掛職一個月,跟班明星村村干部,學習發展本領,缺什么補什么。耿馬縣孟定鎮班幸村黨總支書記歐陽光進掛職歸來后,領辦了一家農家樂,取名“印度洋海鮮莊園”,招牌菜是一道來自印度洋的海鮮,山村發起了海鮮財,這在過去村里人想都不敢想。
近兩年,臨滄44個邊境村成功培育村級后備力量103名、組級后備力量452名,八成以上邊境村干部擁有專科以上學歷。人才興則產業旺,44個邊境村已建成產業基地108萬畝,村集體年收入少的也有20萬,多的達到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