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書明在寧夏西吉縣偏城鄉下堡村養牛專業戶馬玉蘭家的牛棚里采訪。
本報記者在寧夏西吉縣偏城鄉下堡村貧困戶王兵(右一)家中采訪。
素有“苦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海固 ,是“決戰決勝·鄉村行”的首站。
出發當天是一個周日,“為了脫貧攻堅,很多鄉村干部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證,何不趁機去看看?”于是,采訪組一行將原先的目的地——銀川市改為固原市西吉縣,因為西吉縣是當時寧夏唯一一個沒有摘帽的貧困縣。
一路輾轉,我們來到西吉縣偏城鄉下堡村。在養牛大戶馬玉蘭家的牛舍里,鄉黨委書記馬紹瑞或許因為勞累的原因,介紹情況時嗓音嘶啞。一位同事邊聽介紹邊打量著正在吃草的肉牛,熟練地打開牛的嘴巴,通過牙齒看牛的年齡。正是因為這個內行動作,讓原本拘謹的馬玉蘭情不自禁地打開了話匣子,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從當地優惠政策、干部傾情幫扶講到養牛效益等,一古腦兒來了個大起底,讓我們對下堡村養牛產業的興起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事后,這位同事解釋說,現場之所以“賣弄”那個“打口”動作,就是想與采訪對象找到情感“共鳴點”,盡快打開對方“心鎖”,讓深藏心底的話“竹筒子倒豆子”般說出來。于我而言,采訪現場成了“教學現場”,讓我對“七分采訪,三分寫作”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原來采訪的學問大著呢!”
正是由于無障礙溝通,馬玉蘭家的牛舍、馬玉蘭的講述,成了“走進西海固,入村聽‘口碑’”那篇報道的主打內容之一。
當晚回到駐地已近10點,還是那位同事又提出這樣一個話題,下午見到馬紹瑞書記時,他不僅嗓音嘶啞,而且臉色憔悴,建議補充采訪,關注一下一線扶貧干部的工作狀態。當我撥通對方電話時,好幾次都沒有接聽,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微信回復:“昨晚講不出話來,去醫院掛水了,今天還要做聲帶手術?!惫黄淙?,因為不放過細節,還真“挖”出了新聞,“一邊住院,一邊忙工作”的基層干部形象躍然版面。
采訪之行也是業務提升之旅。雖然走進西海固已半年之久,但采訪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細節仍歷歷在目;雖然采訪過程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但“苦有所得不算苦”。